2017.04.18周二
早晨爸爸来电话说,我家亲属去世了(74岁),老叔去屯子参加葬礼了。爸爸说,现在老叔对他非常不好,让我们赶紧去接他回来。我说:待到十一以后再说,爸爸说:五一我都等不了,必须马上回去。我现在知道了对付我爸爸的办法,就是让他随便发泄但就是不按他要求做。(他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根本无法操作)
聪明的爸爸就是不明白他的所有问题,根源都不是别人的问题,都是他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不改变对人的态度,总是自以为是的挑剔别人的毛病,“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伺候他的人,他就会一直生活在不快乐中。因为哪谁也不会为了你的长期“任性”“矫情”而放弃自己的正常生活?老叔的经典语言是:你想活着,别人也不想被你气死。你给钱就可以不尊重别人吗?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不是亲情维系(再加上我们给钱也到位6万|年),老叔根本就不能护理爸爸了,因为爸爸和谁在一起对谁都是心灵的折磨。
亲情也是有底线的,我们作为子女赡养父母照顾老人是责任义务,但也不能让老人“为所欲为”吧?不合理的要求也必须坚决制止,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和孝不孝没关系。以前我们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纠纷,现在想起来就是爸爸的要求“太高”,我们的能力“太低”。根本满足不了他对生活的期待,什么是欲壑难填,在爸爸身上体现最为充分。生你养你就是他的功劳,你如何回报也回报不了,这就是“无底洞”“高利贷”,你永远欠他的。所以他痛苦万分,我们也“心如刀绞”。只能相互折磨到终老。
就像一个孩子参加高考,凭着他的水平只能考上一本大学,但他的母亲要求必须是考上名牌大学。为此娘俩发生激烈冲突,矛盾。都痛苦,一个达不到,一个非要要求达到?怎么调和?
我爸爸和我们的情况就和这个比喻非常类似。不是我们不想顺着他,因为他的要求根本不符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高要求”。用老叔的话说,也就老叔能收拾住他(他多少怕点老叔),我们姑娘和姑爷全白扯,一个也看不上,谁越对他好,他骂谁越欢、月肆无忌惮。爸爸的思维模式就是挑别人毛病(和他接触的所有人,好人一个没有,全都坏人)。
今天看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和自己都无法相处的人,和别人也无法相处。”这句话相容爸爸太贴切了。用我现在的眼光看,爸爸从年轻开始由于性格的原因就是属于有轻微“心里疾病”的人,但那时中国落后,贫穷没有这个名词。所以现在爸爸的表现他不能用“老年痴呆症”来完全定义。老年痴呆症有没有?肯定是有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性格“偏执”“极度自我”所引起的一系列心里疾病的综合证,已经伴随他一生(其实在外人看,他一生没有大的坎坷)。
一个本应幸福和睦的家庭,就这样被搅和的“鸡犬不宁”。 一手好牌(啥也不缺),打的稀巴烂(晚年不幸福)。我家一位亲属曾说过:“一个人身体有病能治愈,一个人心里有病治愈不了,今天治好,明天又犯。谁也阻止不了一个想“自杀”的人。”心理疾病发展严重就是“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就是抑制他兴奋,让他睡觉,其实都是顶药,治标不治本。所以说培养一个人心理健康很重要。这是关乎一个人和他一家人的未来幸福。人类比身体疾病更可怕的是心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