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完美

       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康维等4人在不知许的情况下降落在了不知名的山谷——西藏的一喇嘛庙,在与不知名的张先生谈论时,他们提出了一个莫名的问题,你们的信仰是什么,你们如何管理这儿的人?

       张先生答道:“我们普遍信仰的是适度原则。凡事不要过度的美德……”

       豆包释,“凡事不要过度”的核心是倡导以适度、平衡为原则的生活与管理智慧,反对极端化的追求(如过度欲望、过度干预、过度执念等),强调在发展、规则与人性需求间找到稳定的平衡点。从《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的设定来看,这一主张可理解为:

       对个体生活的指引:它劝诫人们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与情绪波动,比如不沉迷财富积累、不被焦虑或狂喜裹挟,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富足,这也契合了香格里拉作为“理想净土”的氛围。

       对社群管理的逻辑:喇嘛庙管理者以此为准则,避免对社群生活进行过度干预——既不过度限制个体自由,也不过度放任混乱;既保持传统的延续性,也不拒绝适度的外部交流(如接待外来者),最终让整个社群维持长期的稳定与和谐。

       “凡事不要过度完美”这一主张是对“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达,也是作者詹姆斯·希尔顿为“香格里拉”赋予的核心精神内核,用以反衬现实世界中因过度追求而产生的浮躁与冲突。这也许是“香格里拉”长盛不衰、永久保留在地平线的秘笈吧!

        学校管理完全可以借鉴“凡事不要过度完美”的主张,核心是在管理尺度、资源分配、师生发展间找到平衡,避免走向“过度管控”或“过度放任”的极端。

       在对学生管理中要松紧适度,兼顾规则与自主。避免“过度管控”(如事无巨细限制课余活动、统一化压制个性发展),也避免“过度放任”(如对学业态度、行为规范缺乏引导)。例如,在制定校规时,明确底线规则(如安全、纪律),同时留出学生自主空间(如支持社团自主选择、允许个性化学习计划);在学业要求上,不盲目追求分数排名,而是兼顾学生的兴趣发展与心理健康。

       在对教师管理时要赋能而非束缚,平衡规范与创新。拒绝“过度干预”(如用繁琐的打卡、报表限制教学自主权,用单一标准评价教学效果),也避免“过度松散”(如缺乏专业发展支持、对教学质量无底线包容)。比如,不强制统一教学方法,而是通过教研培训赋能教师创新;在考核中,既关注教学成果,也重视教师的师德、学生反馈与专业成长,避免“唯分数论”的极端评价。

       在对资源与发展的管理中要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价值。不“过度功利”(如把资源集中在应试学科,忽视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长期素养培养),也不“过度理想化”(如脱离教学实际盲目投入非必要资源)。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保证基础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均衡分配;在经费使用上,既支持提升教学硬件,也预留资金用于师生心理健康服务、校园文化建设,避免“重分数、轻成长”的短期倾向。

       “凡事不要过度完美”这种管理思路是让学校既保持秩序感,又充满活力,最终契合“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避免因极端化管理消耗师生积极性,或偏离教育的长期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