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时,经常听到学习不好的孩子说,“我对学习不感兴趣,体育(或者音乐)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们却很少甚至从没听到成绩好的孩子说“我不爱学习”,相反,他们超级爱学习,因为在课堂上老师经常拿他们当做全班的榜样;在课间是同学的小老师;在家里也受到家长的细心教导。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里的孩子”。可想,全天下没有比他们更爱学习的了吧。
特别是在高中,马上就要考大学的时候,两级分化很严重,成绩好的还会进步,成绩差的会更差。在到上大学时,一些人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专业课,天天浪费时间在无用之物上,他们的想法也是这样“这个专业不是我喜欢的”。谈到这,我就想问一句“你确定你喜欢的一定能做好吗?”答案显而易见,不一定,甚至大部分会做不好。什么原因?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兴趣没那么重要。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朋友》一书中,写到一句话: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他说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
恩,李老师表达的观点只有一句话:先去做。也是猫叔反复讲的一句话:做,就对了。大部分人想得是,先有兴趣,在去做,然后一定能成功。其实…人啊,都把自己想得太伟大了,忽略了你感兴趣的真的不一定能做好的。你唯一能做好的事情是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一件事,而不仅仅是感兴趣的一件事。
所以,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说“我成绩不好,是因为我不爱学习。”其实是为自己学不会知识而找的借口。他先不会知识,然后才没有兴趣,而不是先没兴趣在不会知识的。大学学生也是一样,因为没有能力学会专业,所以才借口说那个专业不是他感兴趣的。
多么荒诞的想法啊。
选择一件事,去做,然后把它做好,自然就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