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吃过午饭,备课组长发消息催我上传教案。我赶紧掏出手机,找到微信小程序中的上传平台。前几天,学校专门召开了网上会议,组织大家学习了使用方法。我很快找到了程序中集体备课的内容,打开电脑开始备课。课备好后,我通过微信文件传输将教案发到手机上,准备上传教案,可是在手机里翻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上传入口。我只好再次打开电脑,打开组长发给我的网址,用电脑进行操作。因为是第一次在平台登录发表,我仔仔细细地在每个犄角旮旯搜寻了好久,终于上传成功。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回过神来再看看自己写的教案,也不过是是人云亦云,毫无思考的痕迹。
我突然向往起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网络的年代起来,想当初孔子老人家“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好像仅仅凭着一张嘴,就“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了。
小学六年级曾经有一篇《孔子游春》的课文,主要讲:春天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陷入了沉思,弟子们纷纷围拢而来听老师讲述他从水中悟出的道理——水有德行、有情义、善施教化。说完,孔子继续和弟子们一起在绿草如茵的河畔弹琴、歌唱。这时,孔子和弟子们聊起了自己的志向,他边听边点头,自弹自唱,竟然手舞足蹈起来。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只是以好朋友的身份和弟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聊聊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什么说教,但是“教学效果”却远远胜过我们现在的课堂。原来一节好课,并不取决于使用了多么现代化的设备,运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关键的是教师的循循善诱。
纵观整部《论语》,我们发现孔子并没有“组织教学”,只是在和弟子们聊天、对话,却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正是崇尚“有教无类”,孔子告诉我们做人、修己的重要;由于追求因材施教,孔子对子路、冉有共同提出的“闻斯行诸”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启发诱导式教学,让孔子能够准确掌握了弟子们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水到渠成……我想,孔子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一直被提倡,是因为他的心中所想皆是为了弟子们个人不同的成长吧?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任何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但是它们仅仅是辅助性的的,只是一种补充和丰富。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为人师者,还是要回归教育的初心,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