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大地,山海相拥,这片热土不仅承载着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镌刻着革命先辈奋斗的红色印记。从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到汕头红色交通线上的隐秘较量,丰富的红色资源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为我们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粤东地区,特别是汕头,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大南山革命遗址群曾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彭湃等革命先辈在此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汕头更拥有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这条“中国革命生命线”在1930年至1934年间安全护送了大批党的重要干部和物资,见证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这些红色遗址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是砥砺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
以红色资源抓好党的建设,首要在于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政治忠诚。汕头的红色资源蕴含着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绝对忠诚。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身处龙潭虎穴而临危不惧,面对威逼利诱而矢志不渝,靠的就是坚如磐石的信仰。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和形形色色的思潮侵蚀,党员干部更需从这些鲜活的党史教材中汲取政治智慧,学习革命先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
以红色资源抓好党的建设,关键在于滋养为民初心,强化宗旨意识。粤东红色资源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密不可分。彭湃同志当年毅然脱下西装、走出豪门,深入田间地头发动农民,正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新时代党建工作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红色资源抓好党的建设,重点在于砥砺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粤东地区的革命斗争环境异常艰苦,革命先辈们凭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中开辟了革命新局面。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的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正是红色基因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延续。立足新发展阶段,党员干部尤需从红色资源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力量,在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中展现新担当。
以红色资源抓好党的建设,基础在于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实效。要让沉寂的红色遗址“开口说话”,让厚重的革命历史“鲜活起来”。应加大对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大南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的保护修缮和展陈提升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项目,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将红色教育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开发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路线,组织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照革命先辈的崇高境界,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党性体检,实现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红色资源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深入挖掘粤东特别是汕头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和党建功能,使其成为教育党员干部的鲜活教材、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凝聚奋斗力量的动力源泉,我们必能在新征程上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实践注入磅礴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