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2018-01-24
「
原 文
《论语为政篇》
2.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学记
夫子用他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成为老师的方法。老师是为人的典范,所谓人成即能成师。如何才可以成人成师呢?“温故知新”者便是,这四个字,为文化的延续,为教育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真理和学问的产生,绝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她必然是从前人的思想中不断学习、总结、实践、检验中引发而来。
“故”者,可以说是历史,古人留下的经典和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平时所学的知识。“温”则是一种学习的状态,常常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就会思考一下,为什么不是“学故”或者是“习故”而是“温故”呢?学,只是单纯的模仿,学完之后,才有“温”的可能,她就像是温火,将装在脑海中的学识,不断地提炼,既能防止冷却,又能防止遗忘。在前两章里,颜回上完老师的课,回到自己的居所,就能跟同学们分享他的心得,所以孔子才说他“亦足以发”,可谓“温故知新”的典范。突然明白武侠小说中形容一个刚出道的武林高手时,为什么会用到“炉火纯青”了,形容的不正是温故知新的一个提炼过程吗?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知识是有遗忘率的,一个在高考时数学可以考满分的人,在若干年之后,还可以考到满分吗?更何况是为人之道呢?若能将圣人留给我们这些智慧的精华烂熟于心,时时温习,时时玩味,不但能让人知新,知行合一,更有无限的快乐尽在其中。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论语》,《论语》浩如烟海的各家注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所引发的新思想,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温:一曰:旧所闻,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经皆述古昔。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既能教,故曰可以为师。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事变无穷,所谓新者,皆古所未经,师所不传,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
《论语讲要》:已经读过的书,再加读诵思维,古人叫做温书,也就是温故。尚未读过的书,现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事理,即是知新。温故知新,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论语恒解》:古之为师者,将以传道,非徒词章记诵而已,道之理具于心,而散于万事,非内尽存养之功,外殚研穷之力,则心理不相洽而授受易穷,品识兼歉,后生何法?
穷理尽性,愤乐相寻,内而复性,外而实践,久久表里贯通,以一理而揆,度万事得失,是非晓然,不移所见闻者,可直决之,即所不见闻者亦以义断之,随所疑问无不有以折衷,故曰可以为师也。
《论语正义》: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郑注:“温读如‘温’之温。谓故学之孰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人与所学能时习之。故曰“温故”“古”之为言古也,谓旧所学也。广雅释言:“新,初也。”谷梁庄廿九年传:“其言新,有故也。”
今此言“温故”者,谓旧时所学,致时犹能温寻,不使忘失。且能日知所无,足见其进徳修业,髦师而好学,故可以为人师也。
论衡谢知短篇:“知古不知今,谓之陸沈;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孔颖达礼记叙:“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
《论语集注》: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天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
《论语点睛》:观心为“温故”,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为“新知”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
《论语义疏》:所学已得者,则温寻之不使忘失,此是目无忘其所能也。新,谓即时所学新得者也。知新,谓日知其所亡也。若学能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此乃可为人师也。
孙绰曰:“滞故则不能明新,希新则存故不笃,常人情也。唯心平秉一者,守故弥温,造新必通,斯可以为师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欢迎留言 欢迎转发 多提意见 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