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处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教师应当思考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正如书中所说:“当今学校教学是在把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却希望他们应用在未来的生活中,但在这个什么事物都是以十倍速发展的时代里,消弭从现在到未来之间的隔阂,才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所以教学上要翻转的,不是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学习的内涵和能力的养成,使学生能做到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刘炯朗所说的:“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道理。”因此对于老师来说,上课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出去就了事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学不只是要把书本教完,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教会,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能够让教学效率提高、效果提升,更显重要。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都要以教学为核心,而非一昧地展现信息技术能力,这就值得我们反思平时的教学行为,大部分老师只是为了用而用,那么这样我们会发现,当去掉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其实与传统课堂并无两样。因此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而非主导。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呢?正如书中所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没有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差异性,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中介绍的邱克荣老师的数学课,他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堂开始便针对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解题,不做正误判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再次回到课前预习检测题,再让学生作答,对比答题统计图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改正,而不需要老师一一解答。那么这就体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点。那么数学能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语文能否可以呢?我觉得完全可行,甚至还可以结合台北林欣玫老师的“预习与复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前各出示2-3道预习与复习的检测题,(语文题需要教师调整为较好操作的选择题,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也可以是新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逐题检测答对率,当答对率大于75%时则可以快速带过,当答对率小于50%时则需要详细解说,当然了,预习题则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再次检测,看看学生能否自己改正。这样二者结合更加节省课堂时间,也发挥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除了注重差异性以外,还要注重教学中的互动性。互动性越多,学生的学习刺激越多,学习效果也就越好。那么课堂互动我们应该关注两个层面,一个是互动的“量”,另个是互动的“质”。传统课堂互动大多为一对一形式,也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次由一个学生回答,这种课堂的互动量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个人抢权,随机挑人,全班IRS问答等等,这样保证了课堂的互动量,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而要提高课堂互动的“质”,教师必须让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中进行互动,课堂互动气氛应该是热烈且融洽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问问自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将怎样去做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个挑战却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应当借助各种平台促进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相信只要心存教育,心存学生,总能一颗心灵感化一颗心灵,总能一朵云影响一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