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 授课实录
师: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作者的一些情况,还有他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听老师朗读了这篇课文。说实话,我在读到这个母亲见到神父的时候,不动声色说,“我是他母亲”的时候,我几乎要落泪。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克制、内敛、平静的叙述下有强大的感情涌动,很有力量。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小说里的人物,母亲,神父,外面的人,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他们、评价他们。我们先再来看一遍小说,自己梳理归纳一下,也可以和同桌轻声讨论一下,过十分钟左右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阅读)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谈谈。先谈谈母亲吧,她是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主人公。
生:
我认为这是个淡然、豁达的母亲,她在火车上的表现,对儿子的爱。她也很朴素。
师:
淡然、豁达?你为什么这么看呢?
生:
她很平静,儿子死了也不哭,还有她穿的衣服很褴褛。
师:
你认为她不哭是因为淡然豁达吗?穿得褴褛是朴素?好吧,你同桌有话要说了。
生:
她的生活是艰辛贫穷的,褴褛是破破烂烂的意思,不能说她朴素。还有,她不哭是因为她要维护自己的体面。从她一直直挺挺地坐着,不让女儿哭,下车前擦干净脖子上的汗水,还有脸上的油污,让女儿梳头,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师:
你看,他是这么来理解母亲的不哭和褴褛的,这就对了。好,你来说。
生:
这个母亲是有勇气的。后来小镇上的人都出来了,连神父都觉得人太多了,想让她们从院子的门出去,但她说“我们这样很好”,挽着小姑娘的手从大街走去。我觉得她是因为母爱,有了勇气去面对那些人的目光和议论。
生:
她很坚强,刚强。她对女儿的说话很硬,对神父说话也不动声色。虽然她心里可能很软很苦。我还有一个想法,是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出现,是不是也死了。所以她是又当妈又当爹,女人的柔弱和男人的坚强都有。
师:
是啊,但有时候女人坚强起来比男人都坚强,她不是柔弱,是坚韧。
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我觉得是母亲的爱,还有失去儿子的伤痛,使她坚强刚强起来。
师:
这句话说得真好,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则强。你说出了女性的伟大了。
生:
我跟她们说的有点不同,我认为这个母亲本来就是坚强的,不是因为母爱让她变得坚强。你看她对小女儿说的话,很冷很硬。还有她对神父和神父妹妹的说话,也是很短很坚决的,我认为这是她本来的性格,跟母爱没有关系。
生:
我也不同意你的看法。这个母亲的坚强和她儿子的死是有关系的,因为她儿子被人打死,她要压抑住内心的悲伤,所以才表现出坚强来。坚强不坚强,要看环境……需要不需要她坚强,如果什么都好的,虽然她的性格本身是坚强的,但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需要她表现出坚强来。
师:
你说得很有道理。人物的性格是在矛盾冲突中表现的,没有冲突就无从表现。好,你说。
生:
昨天老师读到这一段话: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也很难过,当时眼泪也涌了出来。这是苦难的一家子,贫穷让他们几乎难以生存,但他们仍然要生存下去。母亲心疼但无奈,命运让他们陷入这样的苦难中难以改变。我觉得在这样的苦难贫穷中仍然能克制自己的悲伤,保护自己的尊严,这种人性的美好让人感动落泪。昨天下课后我们在争论她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我觉得其实都不重要。在苦难中的母爱已经能超越这个了,超越……法律和道德。所以神父面对母亲直直盯着他的眼睛时,脸刷地一下红了。神父看过太多的苦难,但他也为上帝的安排感到脸红羞愧。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母爱是至上的,苦难中的母爱尤其是。
师:
哎,你说的太好了!你真的是读进去了,你跟小说里的人物感同身受了。非常好,真的非常好。爱,母爱,是高尚的情感,可以越过世间一切的藩篱,超越一切的规则。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人性赖以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还有谁要说?
生:
我认为母亲的内心其实是及其悲伤的。这一句:“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地名字”里的“胡乱”,是唯一一处泄露了她的内心情感。她用固执,回答神父妹妹的话的时候,不动声色,用回忆儿子来掩饰。包括比如说这里,“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为什么写这些,我觉得是作者也在帮着母亲压制克制着内心的悲伤。
师:
你读得很好,读得很细致。我们有个叫余华的作家,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很深。他说:“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人物和场景仿佛在摄影作品中出现,而且他只写下母亲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你的感受跟余华的感受是一样的。非常好。
生:
我想说一下小说的结尾。结尾戛然而止,是很大的留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这就像电影一样,画面上是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的背影,坚强的背影,她们穿过满街的人群,走向墓地。人群三三两两,在她们走过的时候分开。母亲的形象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也最感人。这个结尾很好。
师:
你的感觉很对。这篇小说都在节制着感情,被节制的感情才最有力量。辛格曾经说过:“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直接显现的就是它的顶点,否则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在克制情感、积蓄情感方面,马尔克斯显然也严格地遵循着这个写作的法则。越平静,越真实,越有力量。
母亲的形象我们就谈到这里吧?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其他的人物。
生:
我觉得还有一个人物,蕾薇卡太太。是她开枪打死了母亲的儿子。这个人物……其实她是充满了孤独和恐惧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她打死这个人也是个悲剧。
师:
这确实是个悲剧。蕾薇卡太太孤身一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孤独和恐惧。其实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孤独在一个挥之不去的浓雾。这里的蕾薇卡太太其实是《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孤独是深入骨髓的。什么是孤独呢?马尔克斯认为孤独就是用他人的标准来解释自己的现实,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孤独。她听到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乱起来,恐惧和孤独使她开了生平唯一的一枪。而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其实不过是想偷一点吃的,让自己活下去。是苦难和贫穷造成了这个悲剧。
来,我们继续说吧。
生:
神父是个好人,他是宽容的。在他身上也体现了美好的人性。他没有对母亲的儿子做什么道德的审判,其实神父应该是有这个权力的,因为他代表了神权嘛。但是他为母亲感动,为自己……小镇上的人打死了她儿子而羞愧。后面他和他妹妹对母女很关心,这说明他心地是善良的,在他身上也有美好的人性的表现。
师;
你怎么理解神父说的“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呢?
生: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造成的吧,而上帝是主宰一切的。这有点像我们说老天爷不公平一样。
师:
生活经验已经把他变成一个怀疑分子了,什么意思?
生:
我觉得……他怀疑……
生:
他怀疑上帝了,上帝为什么要降这么多的苦难给人类呢。
师:
神父应该是信奉上帝的,应该虔诚的。怀疑上帝,这说明了他看过了太多的苦难了。这片大陆上的苦难。
(下课铃声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