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抚养
李玫瑾
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内,是一种可以支配、引领、决定躯体活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
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性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
我们学习心理学,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要承认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取决于遗传与生理基础。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孩子也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因人施教。
“修”,一般指修正、改变,增加或减少人的行为活动。养孩子时,在遗传的基础上,父母自身有意的修养、有心的养育等也很重要。这些“修”过的心理内容会通过人的神经记忆进入基因,进而成为遗传的一部分内容,使下一代的天生禀赋中包含这些内容。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几乎是天生的。
这说明人后天的生活方式会改变基因的某些排列。
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拥有的某些能力并非现在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源于一种先天的力量。
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
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给你的子孙后代。
中国古人讲“祖上积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
家庭为孩子编写程序,首先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六年。其中前三年,有血缘关系的抚养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后三年家庭生活仍是主导,只是有时候幼儿园的养护也加入进来,也具有编程资格。
从人生的第二个六年开始,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学校开始加入人的软件编程过程中。学校编程与家庭编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编写的是人基础的系统软件,而学校重点是编写应用程序。
当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装好了以后,一个人就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去社会上闯荡。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有的人会不停地更新应用软件,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
家长要明白,孩子六岁之前的养育,谁都无法替代,谁都无法扭转。
本来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亲情关系,此时却变成师生关系,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家庭是养育的场所,养之育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之育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教育中的“教”,则更多的是说话。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只要是通过唠叨、讲道理、讲解、辅导、谈话等,都是以“说”为前提的。
人认识世界一般是由外而内的,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他人,最后才认识自己。
如果一个成年人只有自然意识,缺少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就会成为精神病人。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是“因变量”,总指望别人的改变来改变现实,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主动的“自变量”。遇事只期待别人改变,这是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别人身上的表现。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
我认为,从学历到创业经历,她自身就拥有很好的价值,完全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追求,而不应该被一次失败的婚姻拖进无休止的补救努力中。
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出轨者想方设法摆脱婚姻的束缚,被甩者却不甘心放手乃至拼死捍卫,结果原本是世间很珍贵的一种情感却变成最毒的毒液和最狠的利刃,让双方两败俱伤。
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想认识自己,也需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
跳出自己的视野,去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能够反观事情的真相。
潜意识用来研究人的真实心理非常有用,心不由己往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眼里的世界就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心理时,不能用自己的心理去理解他,而要去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做事的标准,所以我不会轻易拿自己的标准去评论别人。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做思想工作主要针对人的认识问题,并不能解决很多心理问题。
认识是人们最日常的心理活动,任务多,看似重复,但内容在不断更换。
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如果你不了解人的心理整体的发生原理,只看到显现的问题表面,只用一种方法,即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用输入信息的方式不停地给他讲道理、提要求,可能他的程序已经发生冲突或者内存已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你不知道这个人之所以抑郁,可能源自她的大脑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她需要调整的不是认识问题,而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问题。
心理咨询并非给人出主意。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给你出主意,而是帮助你认清自己,引导你去寻求解决之道。
心理咨询是一个探询、诊断、找到心结、慢慢解开心结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专业地进行,而不是一次性给出答案。
正确的心理咨询并不是给人出主意,而是用专业的方式不断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来访者认识自己,这正是心理咨询的魅力。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卡尔·罗杰斯,从事心理咨询多年,提出“当事人中心”的原则。
心理咨询与做思想工作有一点不同:做思想工作是主导者在说,对方要听着,被动接受;心理咨询则是主导者在听,让对方说,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思考答案,并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情绪是人的心灵之窗,也是心理温度计。
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
如果一个人突然自杀了,我们不知道原因的话,可以看他之前说过什么话或留下什么文字。我们若想了解一位历史名人的心理,可以找来他所写的文字材料,从字里行间也能对他的心理特点猜个八九不离十。
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情绪的表达一般有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微表情情绪。
第二个层次是表情情绪,即给人脸色看。
第三个层次是声音情绪。
第四个层次是动作情绪。
与人说不通时,说明你们之间已经出现一堵墙,那你就要主动改道。既然我无法改变你,那我就绕开你,这总行了吧?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不必纠缠于一个对错或一个道理,更无须为此争得你死我活。
情绪管理就相当于给汽车安装了刹车装置,能对汽车的动力有所控制。
有位保健专家说过:“如果你有情绪了,却不表达出来,那叫压抑,容易得癌症。但是,如果你一遇事就表达强烈的情绪,如发飙、怒发冲冠,那也容易得心血管病,比如心源性猝死。”
如何管理情绪呢?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矛盾,当你与人沟通时渐入争吵模式,无论对方是家人、朋友还是路人,你都要记住一个原则:以三到五句话为基准,不要超过五句话。因为吵三句的时候,意思都已经挑明了,多说也没意义了,只是想压过对方、胜过对方,每多说一句都是不良刺激。你实在忍不住的话,顶多再说一句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快气死了”,然后就扭头走开。吵架时没超过五句话,一般就没有激情导致的狂怒危险。
生理的癌症最终只让病人死亡,而心理的癌症不仅仅是毁灭自己,还会让别人成为受害人。
你不断地消耗后面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问题,以至于不再用心应对每天的新生活,不再关注可以让你快乐的新事物。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发展的停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开始。
人生就像一条顺时延伸的线,如果你一直纠缠于已经过去的某件事,摆脱不掉痛苦,你的人生线就在这里打了一个结,也就是心结。就像你体检时发现身体里有个结节一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心结的特点是,起因于过去某次失败的反应,纠结于失败的痛苦感受,执着于对过去失败的挽回。心结使人不再关注现在与未来,也不考虑这样执意不放手是否合理,而是消耗全新的每一天去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失败。
人在早年受到的心理创伤,其持续性不可估量。这不仅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还应该引起所有老师的关注。
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不要老盯着某一页,该翻篇儿就翻篇儿吧,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
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下面介绍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是有意去运动。当你感受到不良的情绪,尤其是真的很气愤,有气没地方撒时,不妨冲出去跑几千米。当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闷气自然就消散了;
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比如,你可以听音乐或看喜欢的影视剧,沉浸其中感受另一种良好的情绪,以此摆脱不良情绪的感受和记忆;
三是找朋友聊天或吃饭。虽然吃胖了不好,但美食确实能让人身心愉悦,能吃者大多没有过不去的坎。当然,能吃者也要消耗大,多运动仍是必要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家庭养育与学校教育背景,头脑聪明,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善于沟通,个性就很好。找对象最好找这样的人,一生会很幸福。领导要是能找到这样的下属,也是一种福气。
找对象时,时间就是检验“渣男”的试金石。当然,这也适用于检验“渣女”。
心理学给“个性”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独特、稳定、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三观是人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21年,有位女明星在国外找人代孕后,全家人曾想弃养孩子,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公愤。
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发生时的强度、平衡度与灵活度的特征。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
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所谓“匮乏性抚养”,主要是指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有些父母生而不养,使孩子过早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弱小的孩子不得不挣扎着自求生存时,往往会不择手段,渐渐走上违法的道路,甚至一生与犯罪为伍。
溺爱性抚养是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地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我们要有意照着内心那个“理想的人格”,即我们希望遇到的、希望相伴一生的、希望与之共事的那类人,去用心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