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点痴迷信,不是五月天或者是信乐团的主唱哈,是贴邮票从邮局寄出的那种书信。
起源是偶然从图书馆借回的《见字如面》,豆瓣高分节目的书籍版。
这档原创国产节目,当年推出时就好评不断。
然鹅,看节目和看书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翻开书就有种久违的亲切感。我发现:信,贯穿了我成长的很多阶段。(赤裸裸的暴露年龄~)
小学六年级,比我大四岁的姐姐去外地读书。那时座机电话都不发达,远距离的方式就是写信。成日吵架打闹的两个小孩儿开始用笔和文字来沟通。通信的内容无非是些生活的琐事,但隐约感觉:在信里,我姐好像变得温柔,我也好像变得懂事。
初中,我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家邮局。同学们知道后开始托我帮忙买信封和邮票,或者直接把要寄的信件交给我投邮筒。就这样我一边继续和我姐通信,一边顺理成章的承担起班里寄信的任务。
高一,上午课间操时间是大家最盼望的休闲时光。去传达室取信的同学总会帮忙把所有同班同学的信挑出来,一起捧回教室,再分发到大家手里。有信的喜气洋洋的拆信,没信的也难免失落一番。似乎谁的信多谁就是自带主角光环的Superstar.当然,少男少女之间你来我往,表达爱慕的小情书也再正常不过了。
上大学时我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在和为数不多几个同学有过几次书信交流后,我们开始转战手机短信,写信收信这样的事便逐渐淡出了我的大学时光。
现在想起来这些,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裹挟在通信大变革的环境里,我们这一代体会,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除了考试,之后的孩子们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去体验了。
去年在成都熊猫基地的邮局,我满心欢喜的想要寄几张明信片给朋友们分享。被卡在:我们平时收快递的地址能收到信和明信片吗?咨询工作人员,他们也不敢肯定。收件人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丢件很正常。折腾了一番,最后作罢。
几年前,我又去小时候寄信的那家老邮局寄东西,邮筒早不见踪影了。大部分区域都已经改造成储蓄业务办理窗口,只留着最角落的一个窗口办理寄件 。
城市里很难再看到邮筒,我们不再需要查询邮政编码。
也许,这意味着纸质通信时代的结束。只是,它并未消失。
2.
翻看着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信件,如同穿梭在时光隧道中,跟着它们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欣喜、时而温暖。
有人在讲自己的近况,告诉对方最近发生的有趣,特别的事情;有人会把目前真实的困难和问题告诉家人,以求家里的支援;有人在诉说对家人、爱人的担忧和思念;有人与知己探讨专业的学术问题,相互鼓励。
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看似平淡如水的文字能让人感动万分?
跳脱出现在的生活环境,突然就明白了。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
从前的一切都很慢。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好多时间都消磨在了路上。
离家的游子,别离的人之间有太多的思念和情绪在心间积攒,无法倾诉。所以每当提笔写信时,便能源源不断的涌出笔尖,化成最朴实却打动人心的文字。
信中饱含写信人的真挚情感。可能这封信花掉了他/她很多的精力和休息时间。但能和远方的亲人、朋友、同伴跨越时间地点的隔阂,互诉衷肠,又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心事娓娓道来,诉诸笔尖,以找到情感的归宿。
发自肺腑的心声就会成为直击人心的力量。
3.
如今什么都快。交通便利,网络发达,万千信息就在分秒间。
我们可以在同一秒获得地球另一端最新鲜热辣的消息。
电话、视频、微信、e-mail各种工具缩短了整个世界的距离,让我们能随时随地与世界沟通,分享资源。
书信被我们遗忘,表达方式完全改写。
为了更“高效”,我们会用最简短的字词表达,碎片化的语言沟通。频繁沟通导致情绪和情感没有了沉淀,一旦发生就传递出来,快得自己都来不及分辨和筛选。这样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人更不会表达了。
“在吗?忙吗?干嘛呢? “
这直击灵魂的三连问,请恕我无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有事就请说好吗?
另外,我们也有了更多窥探别人生活的可能。
朋友圈、微博、抖音们可以短、平、快的记录日常生活,新鲜有趣。但背后的拍照2分钟,P图2小时能称之为记录吗?放眼望去,太多的年轻人已经在朋友圈过上了叱咤风云、自我主宰的生活,手机屏幕这端的你我根本看不到他/她的真实世界。太多人戴着面具,扮演着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独自演戏。
我们用手机拍照、聊天、工作、休闲,想换心情的时候就从这个程序退出来,毫不犹豫的点开另一个程序,完美的无缝衔接。无限wifi信号不好,手机自动切换到4G,上网依旧顺畅。电脑、打印机提高工作效率,也解放了我们的双手。顺带剥夺了大家部分书写的能力。提笔忘字,大概是太多人的日常了吧?
4.
书信是通往心灵的快速列车,每写一个字,每读一句话,我的内心都可能被打开了。
——《中国青年报》
如果不信或者已经忘却,那就抽个时间坐下来,试着提笔写一封想写的信吧。
浪漫 、文艺、仪式感……
只有自己切身体会过,才知其中滋味。
很简单:只在信里写你想写的,说你想说的,投入这份安静和平和。
接下来就交给时间,期盼你的回信,感受收信的激动和迫不及待吧!
试试看咯,有时候说不出口的话,在书信里会更容易表达,比如情书。
这世界真的太快了,我们需要稍微慢一点,交付出自己的真心。
或许,还能找到未知的自己。
如果你愿意,书信,就可以近在眼前。
最后,想推荐一对父子间“掏心窝子”的网红家书,父亲郑国强写给儿子郑艺的信和儿子的回信。
大家可以试着搜一下,网上应该有的。(我在考虑整理电子版贴出来,方便大家观看。)
反正我看的时候是又哭又笑,更多的就留给你们自己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