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是为了让他们更好

关于懒和勤的辩论,在这几年的教育中,往往延伸成呕心沥血和妙笔生花,简单点说,就是把机会留给学生,还是鞠躬尽瘁。

很多怕孩子出事的家长,还有没有教育思考的学校领导,是主张老师可以勤勉一点,最好能够全天候的和学生在一起。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偷懒”的人,我总想把学生的成长,都让他们自己挖掘出来,而不是由我来点拨唤醒,尤其是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他们的主动,我宁愿得过且过。

因为在我的感觉中,一个老师做的太多,就是一种捆绑,这也要说,那也要要求,道家所谓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成了永远也不可企及的虚无。

比如说班级纪律吧,比如说班级文化吧,形成条文贴到墙上,天天提醒不断强化,固然能够让学生受到捆绑。

但是,如果可以让学生认可,成为他们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就是鼓励,就是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可以施展自己,而不能把自己整得焦头烂额,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

我还是再举一个例子吧,一个男生,每天都迟到,上课还爱说话,学习成绩一团糟,老师找他谈过无数次话,可是最后都是变本加厉越来越糟。

这当然不是我现在的学生了,这位学生的家长也没有办法,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遇到了孩子蓬勃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做得更好,一出现糟糕的情况,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

或者是火上浇油,所有做的都还不如不做,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找找小伙伴,让同学,用集体,来影响这个孩子。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管用什么办法,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整个班级是向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足够的正能量,都已经进入了成长的最佳状态。

然后才可以保证,让集体影响某一个学生,如果我们看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学,认识到现代管理学中的场域概念,就会明白一个积极进取齐心协力的集体有多重要了。

我的意思是班主任老师可以抓大放小,适当让自己偷偷懒,把可能留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尝试一下,整个教室要有包容失败的空间。

换一种说法,就是管理制度应该很明晰的贴到墙上,每一个条文都要由学生来自主创造,让他们知道责任和权利,产生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更好,有自己主动选择出来的。

教育应该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没有教育者适当的远离,教育只能在较差的层次上徘徊,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生命的绽放,出现事与愿违的景象。

也许刚开始可以这样,远远的看着每个学生的精彩,最后再真正离开,从眼睛的观望到完全的信任,给学生最大的自由,让他们能够“随意”舒展。

注意这个随意,是像好的那一个方面,形成所有学生的你追我赶,有合作有竞争的最好状态,我的未来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