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丧》的作者高晓松,我以前特别不喜欢他,首先是因为他长的离男神腊肉啥的相差太远,偶尔在媒体上听他油腔滑调耍贫嘴,就把他归为靠嘴皮子混饭吃的人。后来偶然听了他的《小松奇谈》,就愈发不可收拾,发现他真是万金油,见多识广,也算是个杂家了。
《如丧》这本书,绝大部分切实自然,有自我不自恋,才气流露但不堆砌卖弄,篇篇文章基本不说车轱辘话。没啥文人气质,不过偶尔看着心疼 ,想想生活本该这样,累的时候,就该自娱自乐!
其实个人认为《如丧》最好的一篇就是《林徽因》(剧本),当很多人浓墨重彩地描述才子佳人风花雪月,高晓松却用另一种视觉去给读者呈现那一代知识分子们的生活,他们的伟大和无奈,以及他们对文化对祖国的忠诚与纠结。对比那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要甩出几条街。是我看过描写“林徽因”最好的版本,应该拍这个版的电影。
其中有一个细节描述,梁思成的爸爸梁启超病重,梁思成和林徽因赶回国,到了协和医院,梁思成焦急的询问病情,不是小手术么,怎么这么严重。梁启超示意医生护士出去,小声的跟梁思成林徽因说“不要声张,这是协和的事故,误切了好肾,留的是坏肾,事已至此,无法补救,不要外传,事情闹大了影响国人怀疑西方科学,科学没有罪,是我命定该走了”看了这一段,我突然眼眶湿润,作为一位曾经从医人士,如同做错事的孩子被妈妈一把揽在怀里的感觉,好像在说“做错事妈妈不怪你,但不能因为害怕犯错不再前行”。我脑子里蹦出的全是“格局,视野,小我,大国”这些词,对比媒体频出的医患事故讨论,双方没完没了的撕,随之牵出的制度,人性,国家所暴露的种种……
我们只有汗颜……
有时特别不理解国家主流媒体导向,喜欢把脏恶丑的一面无限放大、循环播放,让人如同生活在垃圾堆里无望,像梁启超这种大情怀却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把人性中崇高的善良的美的视为个案,丑陋的视为常态 ,这种格局下造就人人只关注自己的吃喝拉撒,最主要一代一代小格局,很难再有真正的“大家”,梁氏一门“满门俊秀”,九个子女中有三位院士,一直为世人称道,广为人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考古学家梁思永,还有前不久去世的梁思礼。
难怪高晓松说“我很幸运成长在一个精英辈出的年代,所以那会没人管自己叫精英。我现在生活在一个傻逼遍地的年代,并且有好多大傻逼管自己叫你妈逼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