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初到月末,天空中的那一抹月色依旧明亮。弯弯的月牙像极了爱笑的女孩子上扬的嘴角。慢慢的,月牙逐渐被填充成一个胖鼓鼓的圆月,似一只吃撑的小猫,慵懒的趴在空中。
有时月是孤独的,深蓝色的天空中没有一颗星,就连平常最亮的那一颗也不露面,满眼只有无尽的黑色。有时月是温暖的,众多的星围绕着它,点缀成各样的画卷。于是最亮的那颗星也倔强的出来了,散发出异常耀眼的光,真的如同歌谣“一闪一闪亮晶晶”唱的那般。有人说:“如果今晚繁星密布,那明天一定会有个好天气。”可能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甚至经不起任何推敲,但就是人们真实的幻想,才会使这夜空更加神秘。
黄昏时刻的月最美。从远处地平线的奶黄色开始,夕阳投射下的层层红晕四散开来,红晕逐渐被深沉的紫所覆盖,经过不断渲染层叠,向深蓝色进发。深邃的蓝犹如海底深处频率52赫兹的鲸鱼,孤独而又特别。
诗歌意象繁多,古人尤其喜欢用“月”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杜甫眼中月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悲怆;在晏殊眼中月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愁思;在李白眼中月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豁达。
看着这月,我突然明白古代诗人为何喜欢以月为写诗的意象了。在孤独、低沉、困苦的异乡,无家人相伴,无友人排忧,只得一人愁转千丝。相隔千里,也只有这虚无而又实在的桥梁——月,联系着相思。
游子离开父母独自求学;工人离开家人独自劳务;追梦者离开故乡独自拼搏等等。自以为孤独的我们其实并不孤单,只要看见月,你就能感受到来自亲人、朋友的陪伴。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人推进避风的港湾、温暖的巢穴。顿时周遭一切的烦恼与劳累都被吞噬了,你沉浸在这温柔里静默着、享受着。
我算是一个恋家的人。有人批评恋家的人,说他们不独立、胆小。但实际上他们曲解了“恋家”这个词,并把它进行了夸张的描述。
恋家的人并不是不独立人的。记得我幼儿园时就闯过大祸,那时的我不想上学,每天哭喊着扯妈妈的帽子不让她走,每天都在拒绝上学中度过。其实我不想上学的原因就仅仅是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喜欢批评我,并把我放在角落。对于小朋友来说,没有朋友玩耍、被老师批评算是一大痛事了。家里人都以为我“恋家”严重,很担心我以后的上学,可是自从上了小学就没有类似的事发生了。
家是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在那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在家的港湾里我们褪下坚硬的外壳,温暖油然而生。
身处异乡的我们可能离家不远,也可能离家很远,没关系,请抬头看一眼那明媚的月。
那时的我们正处在同一片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