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专注力好吗?
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一般情况下,这个回答就跟做填空题一样,套路是这样的:
______(形容词,一般为好、不好或者一般) +_______(几个能证明这个形容词的案例)
其实不论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回答和思考孩子的专注力情况时,都已经进入了误区!
专注力是什么呢?
专注力,是一种控制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或者行为,选择接受该事物或行为相关的信息,并且抑制其他边缘或者无关信息,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或者行为。
儿童的控制力,不是简单的线形成长,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随着孩子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相应的控制能力也会随着心理的逐步发展而越来越好。
所以,专注力好不好,对于正常发展的儿童,是相对于某一个体对某一事物或行为而言的,而不能简单的总体概括为好还是不好。
那么,所谓的专注力训练又是什么?专注力是通过训练得到的吗?
如果百度“专注力训练”,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前三页的内容90%是关于如何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偶尔有几篇关于成人某项职业领域的专注力训练内容。
其实不是因为外力或者生理原因造成的真正的感觉统合失调,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不需要训练注意力的!(感统失调症,这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来鉴定,而不是自己通过孩子的某些表现来判定。在此不做展开。)
孩子在自然发展的情况下,专注力是大脑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但是,有自然发展,就有不自然发展,那就是孩子早期发展专注力时,养育者过多的干预、干扰甚至破坏。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也就缺失了对专注力培养的沃土。
孩子从七八个月开始,就开始通过爬来爬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这时候,他也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种信息增大的情况,大脑作出的选择也很简单,关注自己需要关注的。
等到了再大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好互动能力更强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更加容易侵入到孩子自我的世界,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比如,孩子正在专注的搭两块小积木,养育者或把他抓去尿尿拉屎,或直接互动,这种都会将孩子那个专注的世界敲的粉碎。试想,孩子的这种非常专注的体验越少,他对这种能力的体会就越单薄,这方面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然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这种外界干扰因素存在的综合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在此过程中成长出自己的抵抗力,不必因此焦虑或者困扰。我们只需要在孩子几个月到三四岁时,尽量保护这种专注力深度体验,尽量避免过多的干涉和过于嘈杂的环境来破坏专注力体验。
那么,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进入学习阶段后,即上幼儿园之后,专注力问题就会成为比较容易被捕捉到的呢?
抛开我们之前所说的三岁以前生长环境影响因素以外,我们还可以探寻下这问题背后的问题。
举一个成年人世界的例子。如果不限制时间想看多久看多久,给两种行为,一种是看电视剧,一种是看哲学书,你认为哪种行为的累积时间会长一些?可能会有90%的几率,看电视时间远超看哲学书的时间。
那么,这是不是可以间接的说明,我们在看电视这件事情上的专注力不同呢?那么造成这种专注力区别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这两种行为相较,看电视剧更有趣,也更容易,更轻松,总之就是更容易让心理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也就更容易保持长久的专注力。
可能你也感受到了,孩子的专注力情况是这样的:对自己感兴趣的,做一两个小时都不想停下来,不感兴趣的,十分钟都坐不住。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在某件事情上保持长久的专注力,那么需要先保证孩子在做这件事情上的心理体验是:感兴趣的、令人愉快的、有成就感的、有获得感的,想要“再来一次”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一些劝学的名句,让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变的非常的不美好。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句子其实本意是劝人不要荒于嬉,但也带有一点自虐倾向。
能不能愉快的学习?
尊重孩子的心理体验,才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源动力,才能让孩子在努力的路上不是心身疲惫,而是勇攀高峰。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的专注力不够,我们首选要检视几个问题:是不是孩子最近心身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是不是最近有什么情绪上的影响?是不是授课老师的方式不太适应?是不是学习内容太难或者太简单,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是不是缺乏学习方向,不知道为何而学?等等。
基于关注孩子心理体验,自内向外的寻找问题,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去带孩子参加什么专注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