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的公号取关已久,主要原因是觉得很多文章看似理据服,实则歪理,概念混乱,缺少逻辑,有时甚为偏激狭隘。如果他只是一个写文自娱的小老百姓,未尝不可。但他的职业和身份俨然已成为一个影响千万人的“人生导师”,如同一口巨大的发出乌黑光芒的深渊,不可久凝。做为我个人,无他良策,只能远离。
“博爱”这个概念,自古有之。基础是基于人的同理心。有博爱精神并不会使得一个人的“私爱”减少,爱本身不能用“付出多少”去衡量,爱也不像一个矿,会越挖越少。爱更像一条河,只要疏通淤泥和源头保护,就会源源不断;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无力和软弱,最大的原因在于“内心缺少爱”。爱让人幸福和感动的“本质”,恰恰是“人有时可以不计较得到多少以及能关心帮助别人”,一个“贪婪和愚蠢自私”的人给他再多都是不会满足的。
在现代文明社会,博爱的精神更已经得到完善,既是感性出发,也是“真正的理性”思考的结果,使社会之和谐稳定,使人类脱离“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虽然现在还没有做得很好,但一定会是努力方向,不是个别“财富和权力垄断者”可以阻挡的。
连岳简单地将“好人”和“坏人”的区分,用“阶级”的划分去代替,这是很愚蠢的,也是很居心不良的。好像低阶级大都是坏人,好阶级大多是好人,这是严重的概念错误和没有逻辑的事情。姑且承认有穷富和权力差距导致的“阶级”存在,但阶级和人品是不成等号的,好人坏人哪一个阶级都有。更何况还有“仗义每从屠狗辈”一说。
在正常的现代社会,本质上只有“守法”和“违法”的差别,法律是大家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一个遵守规则,敬畏规则的人就是值得尊重,值得合作的。无论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有权还是无权。反之,最少应该与之保持距离和鄙视。
不可否认人是有穷富,地位的划分的,但是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追求。越是健康越是发达的社会,“富和权”并不是“唯二”的追求,很多人会有更多自己的喜好追求。大家相安无事,彼此不羡慕嫉妒恨,互相尊重理解;有困难时,守望相助渡过难关。
退一步说,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有些人“有趣”,有些人“博爱”,有些人“乐观”,有些人“运动”,有些人“宁静”,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和别人进行价值交换。一个“有钱人”很可能需要一个跟一个“贫穷”的人学习如何快乐。
如果按照连岳的“一定要向更高阶级靠近和看齐”的理论可以推导,那么每一个人只有陷入“孤立无援”的境遇。因为比他高的人不屑于和他交往,比他低的人他又不屑于浪费爱心,当然“除了打赏的人”之外。
学区房的存在于其说有其合理的地方,不如更应该去思考其“病态存在”的根源。学区房绝对不是“好阶级”的入场券,也不“是健康幸福人生”的保障,更不是就可以简单地说是“未来栋梁之才”的摇篮。
充满恶意加剧阶层的撕裂和冲突,才是将社会置于动荡不安的危险因素。一个宜居的社会必须是各种阶层的彼此尊重和互助为基础。
“法律和理性”是推动社会像更好方向发展的有效工具,只有将阳光尽可能照到每一个角落,社会才会更好,人才会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孟母三迁”不是选学区房,选阶级,而是为了学习更多可以发挥更大价值的知识。
被连岳作为学习的榜样的“孟母”,她培养出来的好儿子--孟子一生都在推行“仁爱”政策(跟博爱有很大相似),而不是亲近权贵。他接近权贵,只不过是推行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连岳估计是没有明白“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