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传家风:从缪重熙〈挽族祖〉看传统的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族伦理是指引世代心灵的北斗。清代学者缪重熙(1814-1867,字心农,号星熊)的《挽族祖》,便是一首藏着家族情感与家风密码的动人诗作。这位生于今张家港杨舍镇的秀才,用扎实的儒学功底和对家族的赤诚,在诗中写下对先人的思念,更织就了一张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之网。

      一、诗中族影:先辈风范与家族记忆

        《挽族祖》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鲜活的家族精神。"少时入幕老来还,游屐争迎挹笑颜",十四个字画出族祖一生:年少外出做事,晚年归乡时族人争相迎接,既显他的声望,更藏着家族亲情的紧密联结。

        "仁是晏婴周族党,才如王粲爱溪山"一联更见功力,用晏婴的仁厚比他关怀族人的胸怀,用王粲的才情喻他热爱山水的雅趣,对仗工整中,一个能担当、有雅趣的儒者形象立了起来,正合儒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理想。

        而"已看独行垂型远,自觉和光步武难"的感慨,把情感推得更深——既是敬佩族祖为后人立了榜样,也藏着自己要承继家风的心意。全诗从回忆到赞颂,再到自勉,个人的悲伤渐渐成了家族共有的精神记忆。

        二、诗外躬行:缪重熙的家风实践

        《挽族祖》收录在《桂荫轩诗稿》中,这份深情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缪重熙一生对"诗礼传家"的亲身实践。这位家境贫寒却刻苦求学的秀才,用两件事刻下了家族印记:

      一是"割股疗亲"的至孝之举,被写进地方志,成了乡里的道德标杆,让"孝亲敬长"有了具体模样。二是用笔墨传承家族伦理,《检身集》十二卷讲透修身齐家的道理,《桂荫轩诗稿》里的诗词,无论写亲友往来还是追怀节义,都把孝悌、仁德融入日常。

        他虽没在仕途上有大作为,却以秀才身份,在地方教育与文化传承中,让家族精神影响了更广阔的乡土。

        三、诗韵今响:传统家风的现代意义

        今天回望《挽族祖》,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一首悼诗。诗里的家族记忆、孝悌精神与仁德追求,像长江水一样,为缓解现代生活的焦虑提供着文化滋养。

        这种滋养能从三方面落地:家庭里,学缪重熙记录家族故事,建档案、聊家风,让先辈德行滋养后辈;教育中,把《检身集》的修身智慧和《挽族祖》的诗教传统融入德育,让传统美德走进生活;社会上,依托张家港的地域特色,把缪重熙等乡贤的家风故事做成文化品牌,让"孝亲、仁德"成为地方文化的亮色。

        从清代江南乡野到今日城乡,《挽族祖》始终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家族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具体的人、鲜活的事串起的精神链条。缪重熙用诗怀念族祖,用行动践行家风,像一面镜子照出文化传承的本质——在怀念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开辟新路。重读这首诗,不只是触摸一段家族往事,更是接过一根跨越时空的接力棒,让孝悌、仁德的种子,在新土壤里继续生长。

                编撰/愉佚老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