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被手机里设置的自带闹钟功能吵醒了。
8:30 边吃早饭边刷微博上的新闻。“国务院:放宽证券外资准入限制”“这是产后的baby” “特朗普办公室陈设曝光”...真可谓国内国外娱乐圈一网打尽
9:00 微信联系闺蜜A一起出门。对方视频联系表示再稍等片刻,正在洗漱。
9:30 开车去接闺蜜。今天打算奔赴上海,同另一闺蜜B碰面。前一天,已用APP查询到天气不错,故选择今天出行。用手机导航选择了一条躲避拥堵的路,根据导航的语音播报,与车上的闺蜜A亲切的交谈。
11:00 成功的与闺蜜B碰头。此时,闺蜜B已在昨晚通过大众点评等相关APP查询及预订到沪上较火的午餐及下午茶。继续根据导航驱车前往。
11:40 到达目的地后。根据APP上的空位选择自己可停的车位。此时店家发来短信,表示“温馨提醒,距离您预订的时间还有20分钟。请选择附近的XXX线路或自驾前往XXX车位进行停靠。”
11:50 顺利找到。根据预约单号成功进入并享受午餐。午餐选择的是网站上点击率较高的菜品。席间,闺蜜间相谈甚欢。闺蜜A表示最近通过公司培训拓展结识的人甚是不错,闺蜜B表示最近刚刚接到猎头电话,正在考虑是否跳槽,通过查询相关主页及各方评价信息,表示颇有意向。席间,闺蜜B突然收到消息推送,点开发现自己正打算考虑入手的一套宜家的沙发(用于新居)今天正在搞活动,优惠力度史上罕见。故摩拳擦掌,三人一合计,决定退订下午茶,直接奔赴宜家。网上一做下午茶预约取消,客服立即致电询问原因,结束通话后希望客户同样对客服的服务给予评分。
13:10 支付宝扫描结账付款。
14:00 通过手机导航顺利到达宜家。发现人山人海。
14:30 经过重重人群,根据指示图找到促销沙发。检查后比较满意,当场预订并提供地址信息。工作人员表示过几天会安排人直接运送上门。任务一下就完成,欢喜雀跃。反正时间还早,就顺便逛逛宜家,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小玩意儿放入新居作点缀。
16:00 转眼间收获颇丰。准备休息一下,便进入宜家的餐厅。今天的滚动屏幕上显示XX新品上市,闺蜜们表示可以一试,便随机坐下。
17:00 离开宜家。闺蜜B表示自己可以呼叫滴滴专车回去。我们便自行驾车回去。
18:00 送至闺蜜家。闺蜜A表示今天甚是愉快,下次再约。
18:10 到家。家人一早已经通过微信得知了大概到家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刚刚好。
19:00 餐毕。休息片刻后,泡了个热水澡,用前段时间代购买来的日本的面膜敷脸,甚是惬意。
20:00 躺到床上。翻翻公众号,顺便被科普了下小知识。
21:00 此时已浏览完。便拿起了从前几天从当当网上订购的书翻看。甚是入迷。
23:00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很晚了。想到第二天还要去参加个活动,翻看天气及路线确定好时间,立马找到了合适的衣物放置一旁。
23:30 和群里的朋友说晚安。入睡。
一天的生活感觉完全离不开网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确实提供给了我们不少便利的条件,让我们能够更加轻松的去获取想要的东西,无需等待。
但是,在这个信息共享化极高的社会,突然让我意识到,是不是我所看到的基本就是他人所看到的?我所了解的就是他人所了解的?甚至我所获取的也就是他人所获取的?
比如,我们会去挑一家好评如潮的店,我们会去一家折扣力度大的商场,我们会去选择市面上常见的交通出行方式等等。
这不仅是我,也是你和他正在进行的选择。我们是否已然没有了自己真正的选择,已然没有了差异化?社会的发展反倒让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