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虽然庞勒老师这本书篇幅不是特别长,九万字不到,但是要读懂还是很费神费时,即便是在了解作者的背景知识观念之上跳过一些历史的话题和对宗教的论述,依然是难以迅速消化,对于一个观点我必须前后看了才能正确理解其真正的论点,不然就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困境,这并不是因为作者写的不好,是事实上写的十分深刻和富有远见,只不过自己不太能跟上其错综复杂的思路,所以理解起来就需要反复琢磨,但是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时,自己就会被其观点的先锋前卫性所折服。
二、促使我反思自省的点
在导言中其对于统治者、人民、国家三者在权力上的关系时,说到“统治者的周期性选择”“是(看起来)用来对付那些在利益上和人民,习惯性对立的统治者的方法”这点上,我意识到其实很多人包括自己或多或少对这方面一直存在习惯性的对立,即便过去了100多年仍是如此难以泯灭,但是文章也提到随着人类的发展,统治者不再被认为是和他们利益对立的独立力量,这也确实和当下的情况映照了,但是自己感觉周围的人好像对自己国家貌似是有些失望的。而作者指出人们通过“获得某些豁免权”和“建立一种宪法性限制”来限制统治者以此来获得并不断完善自己获得的此权利,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民主制度中的监督权,这也间接地体现了监督权对于保障人民的思想言论自由(以及作者所说的人的个性)是那么极其之重要。
而言论的多样性和否定假设的正确性的必然性(假定绝对正确性),对于人们认识真理是十分重要的土壤,我们应该去接受反对观点的表述,而不是去压制,要为双方提供一个相互正确理解对方观念的时间与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辩论中“最重大的冒犯是诡辩、压制事实和论点、错误地陈述各种因素和对方的观点”
“只有对他人的行动进行限制,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这一点是其在谈论个体和社会的调控和界限时,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比如为了个人能够和谐发展,对于危害社会(他人)的人就应该进行限制。还有其谈到“风俗习惯”对“人们在阻止互相强加于自己身上的行为规则的怀疑上具有完善作用”这一论断使我开始注意其自己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所给我的思想自由带了的压迫感,意识到许多人“自身关于行为的判断标准,仅仅是自己的偏爱,并且没有道理支撑的、关于某一行为的观点,仅仅是自身的偏爱”,我们正被别人的观念和偏见相互统治着。在讲到“人的本性在他们真正关心的事物上,是如此缺少包容。”这些类似的观点时,让对现在社会中一些不理智甚至近乎疯狂的口诛笔伐的事件获得了解释,我也是以前所存的困惑和不解感释然。比如这样的观点“一种过度扩张社会权力,利用观点和立法的力量,对于个人进行控制的趋势。”,拿到今天的言论的社会环境来看仍然具体反思和警醒的意义。
对人类自由的正当领域,其提出的三原则,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我认为这可以作为一种目标去追求,我们去无限靠近它,即“如果容许他人,按照看起来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强迫他人,按照看起来对其余人有利的方式生活,人类将收益更多。”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会认为“除非公众对某一观点不容忍,而政府为了满足公众的情绪,充当公众的打手时,才会试图控制观点的表达。”这不就是政府该做的事吗?但是读完了才认识到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其实,“政府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很多实验结果的,中央储存器、活跃的流通器和扩散器。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每一个试验主义者,能够从别人的试验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而不是除了政府自己的试验,不允许别人进行试验。”
“在普遍精神被奴役的空气下,曾经产生过伟大的思想家,并且有可能还会产生。但是在这种状态下从来没有产生过,整体智力上活跃的人民,也将永远不会产生这样的人民。”这或许也是值得当下的传播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产生共鸣的点
他谈到“如果有什么东西更能培育人的理解能力,那肯定就是学习自己观点成立的根据。”我认为这是许多教育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因为“在这些情况下(直接讲述真理),人们接受它们就像是接受代代相传的继承物,而不是内心情感上的接受”,对其“是一种消沉的、听之任之的精神状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不再听那些反对自己的辩论,也不再用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去麻烦反对者听(如果有反对者的话),而这常常标志着充满活力信仰的衰落”。而且往往“当一个人经历没有预见到的不幸或者失望时,他常常想起那些自己平生非常熟悉的格言或俗话,”这也证明了只有人们能够经历推导过程才会对真理有信服感,并激发对探求真理的活力。对此其提出建议,“当哪里缺乏这一有利条件时,我认为老师应当寻求替代它的东西。设计一些方案,把问题的一些困难方面提给初学者,就好像持不同观点的人,在努力想要说服他转变一样。”我也非常赞同,虽然对现实来说几乎没有落脚处。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福祉的首要本质。”想来也与当下社会追求的目标相差无几,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罢了,而“为了维护这一原则,所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存在于人们普遍对于这一目标的冷漠。而困难存在于了解通往目标的方法。”也是我自己在生活中所痛感的困难,对其有些无力感。而我想许多人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如果诱使某人做某事的诱因,和他的情感和性格不一致(如果不涉及到爱和他人的权力),那么这将导致他的情感和性格内向,以及智力的迟钝,而不是主动而充满活力。”,所论述的那样而对此冷漠的吧。
“一个人如果让世界或者自己的那部分世界,来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么他需要的能力,就仅仅是像猿猴一样的模仿能力,而不需要其他能力”这句话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创作性,我们之所以和猿猴不一样是因为我们有改造自己世界的能力,只是有的人没成功,就只能过让世界选择的生活,即“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规划,就使用了自己所有的能力。”。
“人类的本质并不是按照某一模型制造的机器,并按照指令去准确地做工作,人类的本质是一棵树,这棵树按照它自己内在力量向各方面全面发展,正是这内在力量,使这棵树成为有生命的存在。”这句话更是激励了我麻木已久的心,让我觉得为自己的个性而活或许就是生命最本质的意义。
“没有这些品质,他也有可能被别人指引从而进光明坦途,而避开坎坷之路,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有什么相对的价值?不仅仅是人们做什么很重要,而且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做这些事,也真地很重要”同样的这句话也让我平息了过于愤世嫉俗的内心。
“谴责任何人——不论他的立场是在哪一方——只要他的辩论方式中缺乏坦诚、或者有狠毒、固执以及不宽容的情感表露。不能因为一个人站立的立场,就推断他有这些缺点,即使是他的立场和我们相反”这番话我将在日后的生活中谨记,提醒自己不要再犯此类逻辑上的错误。
四、作为公民应有的政治心理
“如果我们想永久拥有一支,技能熟练和有效率的官员队伍,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能够创新,并且愿意接受提高的队伍。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官员队伍,退化成为充满腐儒气息的官僚队伍,那么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批评能力就不可缺少。因此那些能够形成和培育这种能力的职业,就不能让我们的官员队伍独占。”这是作为公共传播和公民的我们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责任。
“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分散权力,最大可能地集中信息,并最大可能地把信息从中心扩散出去。”这将是公共传播者将配合和利用权力所要承担的使命之一。
五、结语
本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的地方,即使这已与我们相隔100多年,其精锐的观点虽有不全面之处,但是整体上和大部分细节内容,都具有阅读意义,并具有跨时代的印证性和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