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内南明河上,始建于明朝,六次重修,至今矗立不倒,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是贵阳历史的见证者,是贵阳地标性建筑,不可不来。
这些,是我从攻略里了解到的,可第一眼看到甲秀楼,我是失落的,它偏居在河的一侧,只有三层,既不高大,也不雄伟,就像很多景区随处可见的建筑。
沉思许久才明白,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可是,身边真正古老的东西却少之又少,我们村子里,超过五十年的树都没有一棵,古建筑更是荡然无存,各地古镇多是仿建,因此,甲秀楼的存在就难能可贵了。
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屹立到今天,它已不是一座楼,而是一个文化符号,它身上的对联里,有着太多先人的情怀,试想,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停留,面对滔滔河水,或吟诗作赋,或把酒临风。
如今,在它的四周,高楼林立,甲秀楼显得有些低矮,有些沧桑,它身旁的桥墩上已是杂草遍体,可是,看到子孙兴旺的奶奶应该是欣慰的。
走上浮玉桥,穿过涵碧亭,来到甲秀楼前,我还没有能力感知她的厚重,就这样陪着它转转就好。只听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贵阳人对这里的厚爱。游人很多,他们也像我一样,怀着虔诚的心来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前面就是是翠微园,它更古老些,曾经名为南庵,武侯祠,观音寺,我更喜欢现在这个带有诗意的名字,从进门就开始下雨,我们坐在曲折的长廊下躲雨,不得不又一次放慢了脚步,听雨弘福寺,听雨风雨桥,听雨翠微园,我似乎明白了贵阳人青睐长廊的原因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地方上锁的缘故,翠微园给我的感觉并不大,台阶上去,是龙门书院,是为了纪念当年勤政爱民的好官刘荫部,房间里布置了有关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很多建筑像是新修的,设计倒也别具匠心。我对这里翘起的屋檐很感兴趣,下面是扬起的龙头,上面看不清是龙是凤,活灵活现,它们似乎在对话。建筑主体是厚重的棕黑色,翘起的檐角却是明亮的银色,与我平时所见的白墙黛瓦大不相同。
翠微园听雨,偶遇小老乡,一个毕业两年的大学生,他说在清华同方上班,哥哥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自己也有此意,前几年这里房价不贵,现在却翻了一番。国家重视,把大数据引到了贵阳,人才也蜂拥而至,甲秀楼,终于迎来了贵阳的繁荣。








甲秀楼的上空风云变幻,一会儿功夫,乌云不见了,头上淋着雨,东边已是蓝蓝天上白云飘。
听说,晚上披上华服的甲秀楼更美,可此刻天色尚早,围着甲秀楼转转就回吧。翠微园的外墙,下面是旧石,上面是新砖,最上面是徽式翘顶,像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却又毫无违和感,深得游人喜爱。
水流算不上大,却很湍急,挟裹的沙石使水看起来有些浑浊。岸边,一尊母子雕像温馨极了,不远处立着保护母亲河的石碑。伸向河中的观景台上,有一尊坐着的小雕像,手里拿着工具,不知道他是谁,猜想应该与河与桥有功吧。贵阳人,是懂得感恩的。岸边的公园里,围着一群人在打牌,老了,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选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安度晚年呢?
想多了,脚下的鞋子还湿漉漉的,赶紧回去吧!






晚上,光顾了火车站不远的“二七美食街”,那里人头攒动,一位难求,转了半天,选了豆腐团子,青岩猪蹄,烤茄子,外加一瓶啤酒,说实话,就那个茄子味道还可以,其它真是接受不了,继续找吃的!
接着吃的那个好像叫“蛋包饭”,我很喜欢,蒸熟的鸡蛋一切两半,露出里面的蛋黄,还有伴着肉沫的米,香香的,只是,忘了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