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章 康德
康德的哲学思想晦涩,这一点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有感触。同时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名词的含义我不知道,就很难看下去。所以我只选取了一点他的主要的思想。
康德的哲学主要包括批判哲学,道德哲学以及美学。
康德早期接受理性主义的教育,在遭遇了休谟的怀疑论后,他放弃了理性主义者的形而上学,转而接受休谟的部分论点。
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包括对人类理性构成要素的分析,他追问这样一个问题“除去感觉经验,理性能够认识到什么,又能认识多少?”他在对理性进行剖析。
康德肯定我们拥有一种不需要感觉经验就可以获取知识的能力。他赞同休谟“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但同时他反对休谟“因果性仅仅是将发生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习惯”。康德在这里中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即我们的知识是从外界感知的,但同时也可以凭借我们自身的先天的能力去归纳认识。
康德提出,构成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判断就是将主词和谓词联系起来,例如玫瑰是红的是一个判断。康德将判断细分为了两个类型——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前者是说主词已经暗含了谓词,在做出判断时没有告诉我们新的内容,例如所有三角形有三个角,是具体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后者就是和分析判断相反,主词中并不包含谓词,例如苹果是红的,苹果并不包含“红”的概念,同时它具有偶然性。他又进一步区分,所有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因为分析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意味着先天知识并不依赖于经验就得以存在,而大部分综合判断是后天的,是需要后天的经验才能验证是否为真。
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知识——先天综合判断。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呢?我的简单理解是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不是分析判断,需要我们通过直观行为才能获取的知识。在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中都存在着先天综合判断。
哥白尼式的革命:以往的经验论者认为人在获取知识时是被动的,我们的知识要符合对象。但是康德说,是对象符合我们的知识,我们人本身有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来加工外部对象,从而形成知识,所以对象仅仅是我们心灵加工过的结果,才是符合我们的知识的。
现象实在和本体实在:康德坚持认为人类知识永远被限制在它自己的范围内,我们所经验的到的永远是事物的表象,即现象实在。而物自体本身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到,即本体实在。经验世界是我们的认识加工过的结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个外在于我们且不依赖于我们的实在。
看到这里,又来回翻阅了几遍后,我疑问,康德解决了休谟所说的因果律不存在的问题了吗?书中也没有明确的结论。翻了翻知乎后,得到的答案大概是可以说康德没有解决休谟的问题,因为休谟的极端怀疑论无法从正面反驳,所以康德通过事实回应,即现有的科学知识来反驳休谟,同时这些科学知识只能用康德所预设的先天判断来解释。所以说,康德是通过用事实来反驳休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