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顾一切想去拼一把的人,必然是受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或者来源于现实的残酷,或者来源于内心向上的召唤,一旦感知到这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并勇敢迈出第一步,那他必然会一步步改变现状。
01
我有个阿姨,今年四十多岁,在当地一家医院工作,年轻时跟老公两人赤手空拳来到这个城市打拼,如今早已顺利拼进中产阶级的行列。事业小有所成,家庭幸福美满。
如果非要从她的生活里找出点缺憾,大概也只有一点——太忙。
四十多岁的人了,仍旧每天起早贪黑。忙碌一整天,晚上还要加班到八九点,回家后沾枕头就能睡着。好歹周末能休息一天,还得把这天奉献给要高考的孩子,整个人简直忙成了陀螺。
从她身上,我知道“现在努力都是为了将来毫不费力”这句话并不准确,一百个人能活成一百种不同的样子,四十多岁不一定比二十岁轻松。
年轻时奋斗多少带着点被动,受现实所困不敢不往前走,但人到中年,有选择的权利了,却也没有过几天轻松自由的日子。
她却一点不觉得辛苦,还对这种忙碌的生活乐在其中,虽然偶尔抱怨两句,口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的满足感。
拿得起武器披荆斩棘,扮得了贤妻滋养家庭,见过她的人都会在心里由衷地感慨一句,她底气十足的样子真的很有魅力。
02
前段时间见了个老朋友,许久未见,乍一见面却吓了一跳。
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脸颊上的颓丧居然像经历了一轮世事沧桑。微笑的嘴角边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天真烂漫,她的眼神里,脸颊上,嘴角边尽是掩盖不了的疲倦,整个人像是一下老了十岁。
几口热汤热饭下肚,身体里逐渐升腾起暖意来,谈话开始走入酣畅,自然而然就谈起了令她困顿已久的工作。
“当初就觉得想进个大公司,结果去了之后是一天比一天绝望。”她眼里的阴沉放晴了些,饭菜的热气将我们包裹在温暖的气氛里,把人的眼睛熏得亮晶晶的。她抿了口汤后放下勺子。
“每天就是加班加班加班,一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以前我还喜欢看看书,健健身,现在倒好,一点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都没了,晚上一沾枕头就不省人事,连脸也懒得洗。”说着,她还配合地做了个惊恐的表情。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工作,痛苦来源于工作,怀疑来源于工作,绝望也来源于工作。公司恨不能把每个人训练成超人,我这种普通人真是感到人生艰辛。你说我这不是找虐嘛,这样真值得吗?我该继续忍受还是干脆就一走了之?”
03
你能忍受频繁的加班吗?你能接受私人时间完全被工作时间占据吗?这一直是讨论度很高的话题。
当创业热潮兴起,狼性文化开始备受推崇,一部分人开始抵触稳定的工作,因为稳定意味着无趣,意味着生活像一杯平淡的白开水,意味着没有挑战。但同时另一种现象相伴而生,身处压力中的人又反过来追问忙碌的意义。
支持加班的人说,加班算什么,你这人太没上进心了吧,年轻不就意味着忘我地拼搏吗,连奋斗意识都没有还吆喝什么成功。
反对加班的人说,我们追求的是高效。如果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完成工作,为什么要加班?而且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人的生活跟身体都需要调剂,总超负荷工作如何保证工作效率?
虽然同情朋友的焦头烂额,但当她问出“我该忍受还是一走了之”这个问题时,我略带残忍地让她考虑离开。
或许你认为厌恶加班只是一时的情绪,时间长了习惯就好,我却觉得对一个思想独立的成年人来说,当他问出“我是否应该忍受加班”时,实际上是在问“我是否应该忍受在这家公司加班”。
我毕业第一年就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老板特别看重执行力,每次吃饭都要紧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老板的任何指示,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我那时候觉得很开心,即使加班到很晚,大家一起关上办公室的灯、锁上门的那个时刻,我都会感到前所未有地满足和温暖。
我很认可这支团队,认可这个公司,所以也愿意接受在这里,跟自己认同的人一起解决问题。
我也体验过痛苦的工作感受,就像把两个不合适的人强行凑在一起,结果在一起时的心态越来越差。虽然大部分时间我总能准时下班,但在上班的8个小时里,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呼吸着空气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气息,细腻地感受到自己排斥一切额痛苦。
一旦碰上加班,我的情绪更是难以抑制地陷入糟糕的状态,在这种极度抵触的心理中,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可想而知。不可避免地,我最终选择放弃这个工作。
所以加班并不是造成痛苦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公司是否有强烈的认同感,将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包容它的不完美。
04
企业和求职者本来就是相互选择的关系,无论人或者企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真正的认同就是最大限度地欣赏你的美好,同时也能接受你的不完美。企业招聘是这样,我们选择企业也是这样。
但很多人在面对工作问题时是不理智的,容易被一时的情绪左右,无法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一个人能在四十多岁时享受忙碌,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懂得调养情绪。也有人在二十多岁时迷茫纠结,想要成功却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成功,前一刻像打了鸡血,下一秒却因为一点小事泄了气。没有清晰目标的指引,势必要浪费更多时间在痛苦的徘徊上。
一个不顾一切想去拼一把的人,必然是受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或者来源于现实的残酷,或者来源于内心向上的召唤,一旦感知到这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并勇敢迈出第一步,那他必然会一步步改变现状。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现实的压力,还是改变的渴望,最终定义自我的终究是自己。即便一个人知道自己所处的困境,但内心却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也无法力挽狂澜。
我们应该接受加班吗?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问题,但当我们为此感到痛苦,并在内心深处不断追问答案时,我想无需急于回答,不妨先问问自己:
如果实现自我必须要通过事业上的加倍努力,那我们的渴望是否能持续爆发出足够的力量,直至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而现在的文化氛围是否有助于自己保持这种长久的力量?
如果能在面对内心时诚实地回答这两个问题,自然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文:安小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