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帕

黛玉由不得余意缠绵,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于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写道: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教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前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这就是有名的《题帕三绝》,原著第三十四回里的精彩片段,黛玉亲笔表露心迹的绝唱。在宝黛的爱情生活里,第一次有这样融洽的情意交流,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林黛玉“一时五内沸然炙起”,“余意绵缠”,并以其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三首诗。

宝玉挨打,黛玉探望,因见其伤势严重而伤心流泪;宝玉担心黛玉,让晴雯送来旧帕两块,于是再一次触动黛玉心中的痛。

宝玉送两块旧帕给黛玉,是何寓意?

旧帕,“就怕”也。就怕什么?很多人想补充完整,殊不知空着内容更丰富。

就怕……就怕黛玉你太过伤感哭坏身子;

就怕……就怕你疑神疑鬼不解我的情义;

就怕……就怕太明显的话容易招致打压;

就怕……就怕万一猜不透浪费片片苦心;

……

两块,不用解释了吧,“两块成一对儿”嘛,难怪黛玉悟透之时“腮上通红”了。

此时黛玉情绪激动到忘了避讳,其实已经“辜负”了宝玉的担忧,万一被居心叵测者当作证据交给当权者,宝黛之恋立休。

黛玉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先看第一首: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教人焉得不伤悲!

意思是:

我眼中除了蓄满泪水就没别的了,时常无端泪流不止暗自抛撒到底为了谁?

谢谢你送来的这饱含深情的绢帕,(你居然不顾自身伤痛与安危)叫我怎能不难过?

鲛绡,出自《述异记》。传说海中有鲛人(美人鱼),在海底织绡(丝绢),她流出的泪水会变成珍珠。于是后来的文人们常用“鲛绡”指代揩泪的手帕了。

宝玉就算再叛逆,他也应该很清楚,在当时当地,男女私送定情信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等罪名)(别忘了前车之鉴,司琪因藏有表哥潘又安的信物被赶出贾府)。他也许可以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叛逆”,但他绝不舍得连累黛玉,因此,宝玉支开袭人,托付晴雯。(袭人喜欢宝钗多一点,钗副嘛,晴雯更向着黛玉,黛影哦)晴雯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宝玉送两块旧帕给黛玉到底啥意思。

黛玉更加悲伤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自己以前居然一直是误解宝玉的,以为宝玉“喜新”(宝钗后进大观园,称为“新”),其实他一直“恋旧”(黛玉先进贾府),这也是送“旧”帕不送“新”帕的原因之一,所以,黛玉自喻原来偶每天的“暗撒”其实都是在“闲抛”啊。


接着又说: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意思是:

抛珠滚玉般的泪水,只能偷偷流淌;

一天到晚若有所思,其实无事可做;

枕头上袖口旁的泪湿印迹怎么擦得干净,

只好任凭它点点斑斑。

黛玉真的一天到晚闲得无事可做吗?那是硬装出来的。她始终全身心依恋着宝玉,却不确定宝玉啥态度,于是只好在大庭广众下假装若无其事。然而,假装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宝黛双方生出许多误解,于是黛玉时常觉得委屈而偷偷流泪。那点点斑斑擦拭不净的泪痕就是证明。

收到旧帕的黛玉,细思顿悟,她彻底了解了宝玉的心意,于是放下心来。那么,这旧有的层层叠叠的泪痕咋整呀?让它去吧,得心足矣。一个“任”字,让平时愁肠百结、悲悲戚戚、嘤嘤咽咽的黛玉瞬间洒脱起来。

明白了宝玉心迹的黛玉从此就可以不哭了呗?

怎么可能?

定心之余的黛玉立刻想到了二人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无担忧地写道: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彩色的丝帕也难擦尽我脸上延绵不断的泪珠儿;

湘妃哭舜的事迹已经久远;

我的窗前也有千竿竹;

不知道上面有没有沾染我的泪滴。


据西晋张华《博物志》所载:“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

舜在年老时视察至今日广西梧州及湖南株州一带时,不幸染上重病,客死异乡。他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思念欲绝,天天到屋后竹园抚竹泪流,滴滴泪痕撒落在竹林里、竹杆上化成斑斑点点的花纹,人们便将这种竹子称为斑竹。   

已继承舜帝位的禹带着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亲自来到株州一带为舜修建了灵陵和寺庙(在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在归途中,娥皇和女英双双投入到美丽的湘江身亡,尾随舜而去。娥皇和女英因此被世人尊称为湘水女神,斑竹也称为湘妃竹,湘妃竹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象征。


唐代诗人高骈《湘浦曲》也说:“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黛玉在此自比湘妃,凄切哀婉、缠绵悱恻但意定心绝、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意。解悟了宝玉送帕的真实心意后,黛玉也跟着“豁”出去了。虽然看上去是在“奋不顾身”,其实暗含黛玉的隐隐担忧,这世道,能得偿所愿否?这样的自比,一来是黛玉在表达自己感情深重与决绝,二来是作者在预示结局悲凉与凄惨(只能以死圆满,甚至死了都无法圆满)。

三首诗层层递进,从“明悟”,到“安心”,最后“表白”,让黛玉第一次真诚坦露自己的一片痴情,这也成为了宝黛爱情进程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两人磕磕绊绊、你误我冤、理不清扯还乱,从此以后,云开雾散、心知肚明、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更加温婉娴雅、可爱聪慧、睿智宽仁、通情达理的黛玉,从此也逐渐丰满起来。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