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非暴力沟通》,第一次谈起我先生

  在读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时,恰巧我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那段时间,我倍感焦虑,甚至一度陷入迷茫。在非常无助又想不到更好的缓解方法的时候,我在百度,知乎,微博,抖音等各类平台搜集过关于解决焦虑和走出迷茫的多种途径或方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找到什么可以让我拿来用的好建议。不过有一点,看完很多别人的想法以后,确实对我当时那种极度无助的情绪有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紧接着,我一边焦虑,一边又很耐心的看着这本书,我很希望读到一点能让我当时借鉴应用的东西。慢慢静下心来,我对照书里的案例和分析,发现自己平常对待某些问题和处理一些事情的方式方法确实不太理想,甚至有些糟糕,尽管起初的出发点非常合理,又或者说最终的结果也和我预期相一致。

      基于这本书,让我当时意识到这一点,还是非常惊喜。我一直认为“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直面”问题,或许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但至少这是“承认”问题存在的关键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到下一环节,即解决这个问题。而对于当时的我,至少发现了问题的根本,恰巧这也是我所能控制的一个环节。找到这个问题,这让我的焦虑和迷茫都大大减少了一半。我非常清楚,即使当时我没有办法直接去运用书里所建议的方法(因为生搬硬套,反而觉得别扭,搞不好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但我认可这些观点和建议后,我便会心甘情愿的朝着这个方向,一点一点日积月累的做出改变。虽然我不能保证这个尝试我一定会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至少这让我为自己感到欣慰。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基于这本书从个人意识方面去思考的一点收获。但最终帮我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还需要从多方面去综合。比如,我的先生,他在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的部分观点、态度于我而言,比我自己的想法要显得更为重要。尽管我个人认为我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但在这一年多以来,我非常在意我先生的看法。先不提尊重一词,我当然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即使有那个意识,但时常却也更倾向于做一个很“难养”的小女子。从感性方面,这是我更为喜欢且让我幸福感更高的一种相处模式。不过,“感性”往往更容易和“摩擦”、“矛盾”这些词扯上关系。这也便是在家庭困惑当中的关键导火索。

      在我的观念里,理性和独立往往更有可能关联在一起,而感性更加倾向于依赖,依赖会很容易产生期待,期待所关联的幸福指数又取决于结果达成的概率和结果达到的程度,尤其是这里的具体“程度”是非常难把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或者面对不同对象又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无理取闹”这个词,网络上把它称之为“双标”)。因此,理性往往意味着“简单”“纯粹”,而感性更加“复杂化”“情绪化”,稳定性较低,这会让问题变化的过程变得不可控,从而为解决问题增加一定的难度。

      不管在什么样的相处模式中,理性看待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如果有一天,你愿意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你的先生也愿意静下心来去直面存在的问题,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暴力沟通”就有了用武之地。

      我之所以说我先生在我解决困扰和难题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他给出的思路能让我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我更愿意去采纳他提出的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他实在是很少在我面前对我提起一些能让我建立标准的参考性意见。

      简单说,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他不喜欢给自己和别人建立或提出我所谓的那些标准或要求,也就是说,他没有给自己和别人“找麻烦”的习惯,这一点,让他大部分时间里把生活过的很惬意,很轻松。而于我,在不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这种不同处事方式让我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煎熬,因为我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我形成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那会是什么样子。我曾站在我的角度用我这短短28年的经历和经验尝试去思考他的态度会影响到的我的一生,这让我一度陷入焦虑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后来,经过简单分析,我发现自己确实是在拿牛头对马嘴,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困扰自己。因此,用“物以稀为贵”这句话来讲,我确实很在意我先生偶尔才会提出来的一些想法、意见或建议。

      其二,虽然我在学校待的时间比较长,但他的社会经历确实比我丰富,课外知识的涉及层面也确实比我深比我广。

      从家庭“地位”来讲,有些时候他会让我很有危机感,因为对于一个九年义务教育和七年高等教育都完成合格的人来说,我的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我承认,涉及的课外知识面窄,我可以继续学习,但如果连我的专业都要受到挑战,这确实让我很有压力。当然,这也是我表达其二的关键所在,或许我对我先生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对他能力的认可和实力的小崇拜。

      其三,他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这一点我们有很大差异,我是一个习惯立flag和做plan的人。他想到一件事情,紧接着就会去完成这件事,不会过多去考虑其他因素。而我,就会在反反复复中重复“确立目标~分析可行性~执行计划~评价结果”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浪费时间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的干扰,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终止计划的情况。话说回来,实际上在我的生活当中,我需要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大目标小目标来辨别方向,然后紧接着用一个又一个的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来推动自己,推进行程。

      我有时候会说我先生是一个自律欠缺的人,实际上,是我把他的一部分习惯局限在了我所为自己建立的标准和框架里。我知道,如果我拆除为自己多年来建立的这些繁琐的处事结构和行动模式,我可能在一时之间将生活节奏调整的一塌糊涂。当我意识到自己出于善意的要去引导我先生建立像我一样的这些生活上的条条框框时,我觉得我的感性已经逐渐让我变得不够理智。

      其实,我明白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target,plan A or B,他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完成的非常好,因为我所需要的那些东西放在他身上并不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提不上多大的必要性。我把我经过多年亲身实验来搭建的自认为完整的行事结构倒过来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这显然很不合理。因此,我更愿意在大部分时候想先去听听他怎么说,看看他怎么做。反过来说,我更希望他的行动结果能为我的执行过程带来更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不乏有大量这样跟我相似的案例。或许我表达的有些啰嗦曲折,但我用大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暂且可以将前后来由分说罗列。当我们乐此不疲的跟着自己的意识去执行一个自认为很合理的过程,实际上,在我们自认为合理的时候,就已经忽略了它的不合理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