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即小我,小我即大我
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被分为两块,一个小我,一个大我,当人们偏向小我时,往往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从大我思考时,人们将自己置于更宏大的叙事之中进行思考。两者或茕茕而行,或牵手共进,总之两者或联合或孤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体验。
古人“耻于言利”,乃至于“存天理,灭人欲”,将大我——利他置于绝对的道德制高点,几乎将小我挤出了人的内心,然而在人们追求大我的福祉的过程中,就是在为更多的小我做出贡献,灭杀小我反而是对一切追求大我行为的否定。
而过度关注小我,拒绝任何为大我的考虑,就会陷入狭隘的利己主义困境之中。马克思提出:“社会使人成为人,个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将小我与大我割裂开并只考虑小我的利益,享有社会给予的权利却拒绝社会赋予的义务,一旦社会为这种思想所占领,那么人性与一切美好将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片充斥着利益交换的废土。
由此可见我们绝不应把大我与小我作为孤立的两个部分,并将其中一个作为衡量一切的道德标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将小我与大我融合,实现两者的统一,这才是利于个人幸福与社会良性演进的正途。
爱迪生创造数千项发明,依靠专利获得大量收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指责他,相反我们称其为杰出的发明家,正因为他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爱迪生在追求个人小我的利益的过程中也对大我产生了贡献。这就是合理的利己主义,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增进整个社会整体的福利。”在追求小我的利益的同时兼顾大我,以“利人利己”为目标,“利己不利人”为底线。
还有一种大我与小我更为完全的融合。在这种状态下,人意识到无论个人还是血缘都不过是人类浩长历史的一瞬,原先对小我的斤斤计较在整个文明的大我面前显得无比卑小,于是狭隘的小我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我与大我彻底的融合,将小我化作思想注入整个人类文明滚滚东逝的大我洪流之中,使小我达到一切人类行为的最初目标:永生。此时大我即小我,小我即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