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参加了研究生室友的婚礼,她是我们宿舍结婚最晚的那位,也是我唯一到场参加的异地婚礼。婚礼很唯美,新娘缓缓的从楼梯上走下,一束灯光追踪着她的移动,那一刻她很美,我很感动。新郎深情、幽默又写实的告白信,看着她们很幸福,我很感动。我自己没有举办婚礼,结婚只是宴请了宾客,就草草了事了。不过换做我,在台上要表演3D动画等等,我可能会觉得比较尴尬。但是,哪位女人不想拥有一个隆重的婚礼呢?婚礼是什么?是纪念了他们真的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婚礼也是宣告她和他都走进了另一个阶段,婚礼也是对于茶米油盐茶的婚姻生活的指南针,无论以后的生活怎样,看看婚礼,我们是因为什么而在一起。
记得曾经我写过很长的一篇文章或者内心独白,是关于对于婚姻的思考,那时候我还是单身狗。为什么那时候会去写这些呢?因为向往,向往婚姻一定是灵魂的契合,一定是琴瑟和弦,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是孙中山和宋庆龄跨越年龄,因为信念结合,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样,是相辅相成,她把她关于美的理解和他关于建筑的理解融合一起继而升华,是鲁迅的大义和革命精神,挣脱封建的安排,和许广平的结合,满眼看到的都是那些书籍中的伟人给你的爱情和婚姻的形象,却从不低头看看周围的这些人的婚姻,或许是生活中的可见的都是世俗,也许是以为我要过的是伟人的爱情,而不是世俗。
而真正走进婚姻,谁没有过争吵和质疑,那些鸡毛蒜皮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可是这些摩擦是否能抹掉爱情呢?能,也许不能。不能是因为我们要放大了看,看长远,看那些抽象的美好,比如婚礼上的告白,比如我们要搀扶着走完一生,比如用爱情抵御岁月的寂寞。我的朋友说,她会和老公在深夜里聊他们活着的意义,对于人生本质的探索,每当他们讨论到如此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彼此灵魂的契合,觉得遇见彼此是多么的有幸,也会觉得他们活的是如此通透,这或许就是能抵御日常琐碎的抽象的美好。大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美好是完美,所以,那些书或者故事就写的如此完美,在生活中就去追寻这种完美,也就是把相对的事情搞成了绝对,把局部的事情搞成了全局,把具象的事情按抽象来做。
那些写在书上的爱情,是能激励着我们去相信或者朝着那个方向去走,但是爱情和婚姻这种事儿。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