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10000小时定律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是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很振奋人心的理论,只要我们在某一项技能上花费10000小时,那我们就可以成功了。真的是这样吗?吴军老师在《见识》中这样说:
一、对于《异类》中提到的其他因素
《异类》中不仅提到了10000小时定律,还提到了其他成功的因素,也许这些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都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往往离不开这些因素。
(一)第一个点就是“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不好听,但这是事实,而能够说出这个事实的人时很勇敢的。之前有人批评过“上清华靠智商论”,因为这与我们经常说的“勤能补拙”不相符,但实际上,勤能补拙也没有科学依据。
(二)第二个点是“运气或者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讲就是要生逢其时。”美国19世纪的商业巨子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赶上了那个时代,同样,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也是因为赶上了信息时代。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出生的早一点或是晚一点,都可能因为他们的想法与当时的条件不匹配而导致世界没有了微软和苹果。说白了就是他们运气好,而很多成功人士往往在谈起他们的成功时更多是说自己运气好,而遇到挫折时会检讨自己的能力。而我们普通人正好反过来,好的是炫耀自己的能力,失败的时候怪运气。
(三)第三个点就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是有利于身心成长的,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吴军老师在书中提到他自己的观点:
我一向反对在教育孩子时拿什么起跑线来说事,因为教育一辈子的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说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从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对于教育,不只是上学那几年的事,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也应该贯穿一生,不断的学习,从这个维度看,起跑线这种事情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毕竟我们看的是谁跑的更远更持久,而不是谁起步时的领先。说到教育环境,也许会说好孩子在哪学习都一样,但我想说的既然好孩子在哪都一样好,那为什么不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让他更好呢?
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接下来才是10000小时的苦功夫。不仅是对个人还是做产品,长时间对技能或产品的打磨是非常必要的。花的时间不够,得到的结果就不会太让人满意。虽然10000小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能力提升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当然,这10000小时也要看怎么花。
二、对于10000小时的4个理解误区
(一)误区一:简单重复。如果这10000小时都是在做那种简单容易的工作,就像做数学题时永远只做自己会的题,难题从来都不研究,用现在的话就是始终停留在舒适区,那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不可能有提升。而这种重复简单工作的人必然会被迅猛发展的技术淘汰。
(二)误区二:习惯性失败。这种人与上一种人正好相反,好高骛远,不主动学习,不总结经验教训,自尊心强,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他们对“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坚信不疑,他们总是重复简单的失败走不出这个循环,花费的时间要多于10000小时。一直闭门造车,但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很有才华,想问题想得也很深入,但就是越深入,对外界就越难接受,而林黛玉式的困境指的就是在自己领域研究得很深,越难接受外界的事物,适应性也就越差,而这也往往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
(四)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定律是一个积累效应,也就是下一次努力应该建立在上一次努力之上,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每一次努力都应该逐渐积累并能够成为下一次的基础。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想做一盘柿子炒鸡蛋,那就应该在食材都准备好后下锅开始炒,而不是不停的准备食材。
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既然以上说的这些都不能只想成功,那我们怎么办呢?虽然成功没有什么充分条件,但至少我们可以寻找一条相对有效的途径,来提高成功的概率。
三、走出误区的三种方法
(一)确立“愿景——目标——道路”。既然10000小时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就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而我们可以通过确定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就是愿景。而愿景也要与我们的社会相适应,比如单纯学好一门编程语言就不如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更适应环境,因为等你用几年的时间学好一门编程语言时,可能已经开始用机器编程了。
有了愿景,接下来就是阶段性目标,我们常说“战略”这个词,其实战略就行阶段性目标。举个例子,我们在跑马拉松时,重点就是我们的愿景,为了顺利实现愿景,就需要阶段性目标,也就是将赛道分成若干个小段,这样在过程中通过不断完成每个小目标,最后实现达到重点的愿景。
战略有了,接下来就是战术,也就是方法,继续上面马拉松的例子,既然将赛道分成许多小目标,该如何达成呢?那就需要提升自己的耐力和肺活量,通过不断的有氧跑步和无氧跑步训练来提升自己的续航能力,来确保自己能够坚持跑完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强化自己,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更强大。而这样不断挑战自己的人无论在哪个集体,都会受欢迎。
(二)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第二层是事情发生了要回头三思。比如一个人和你讲了一件事,你第一种感觉是有些不着边际,甚至有些胡说八道,这时我们应该想第二遍,这一次我们不能怀揣着我是对的,他是错的这种想法;如果还是觉得你是对的,那就像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够理解对方的话。为什么要这样想三遍呢?因为人应该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就像天天和臭棋篓子下棋就会越下越臭。而如果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那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所以不妨多多思考,与对方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也可以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就是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这里吴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被别人扇耳光后三种反应,第一种是扇回去,第二种是忍气吞声,认命了;第三种就是理性对待,认真思考。吴军老师的选择自然是第三种,而这种选择的好处是如果是自己错了,那就改过来,如果发现是对方的问题,那我们下次就避免于这样的人来往,也算是对人性加深了解,气量也会大许多。
(三)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常言常大哥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多数人都容易对自己的记忆有自信,但实际情况是时间一长,往往对于一件事很难记得清楚。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过程中通过记录加深思考。
牛顿曾说:自然界喜欢简单性,而工作中,有效的方法也常常简单的,以上三种方法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路,希望能够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