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四》笔记4-13(1)

八、各种病症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1、肿,就是阳虚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这段是说: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浮肿,因为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因为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多阴少阳之时,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

“结阳者,肿四支”。现在四肢肿胀的人特别多,有的人,一到晚上腿和脚就肿;有的人,早上起来手就胀,这就叫“肿四支”。原因在于“结阳”,就是邪气郁结于阳经,凡是肿必是阳虚。肿胀是水湿不化,唯有阳气可以化水湿。有些人虚胖,总想祛湿,但不壮阳气,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壮阳气要靠吃饭、睡觉和锻炼。

肿就是阳虚,一按一个坑,肌肉气血都成沼泽泥坑了,如果补,是补不进去的。酸,是阳气不足以运化,所以,酸,只要揉一会儿就好些,帮助阳运化,阴就能动一动。

关于头面忽然浮肿,这种人脸色青白,一闭眼就觉得身体发飘,并且总想睡,又睡不着,这也属于阴气太盛,逼元气外发,所以青白浮肿,身体发飘。总想睡,又睡不着,在《伤寒论》里属于少阴证“但欲寐”,也是心肾大衰的表征,此病宜收潜元阳才是。

有人不是头面肿,而只是两唇肿且厚、色紫红,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多次溏泄,脉无力,这是什么原因?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一般人会认为是胃中实火,其实不是。实火一定有舌黄干燥之象,而且口渴一定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且午后不畏寒。大凡午后畏寒,都是阴盛阳衰。又大便多次溏泄,就是土气不实。脉无力,就应当唇白,今不白而反紫红肿厚,就是阴盛逼出脾胃之阳。所以还是要收纳阳气,可以用附子理中汤。

全身面目浮肿的,要细细分析。比如脾土虚,不能克水,而水气泛滥,叫水肿。如果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就会真阳之气外越,也会周身浮肿,叫作气肿。解释一下什么叫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农村小孩煨土豆会用一个方法:先挖个坑,把坑里烧热,把土豆放进去,再盖上土,让火之余热把土豆煨熟。这也可以比喻火与土的关系,火,如果没有土,就会散漫,这也是中医所言“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之意。如果中土虚弱,下焦阴气上下四窜,就会通身浮肿。所以治病不必“见肿治肿”,知其土之弱,不能制水,即大补其土以制水;知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火。这就是治疗全身虚肿的秘诀。

关于耳朵肿痛,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肝胆风火。胆经走耳后,两耳后红肿热痛,时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者,法宜和解,小柴胡汤治之。二是愤怒抑郁伤了肝气。同时还有两胁胀痛,喜欢大出气,宜疏肝理气为主。三是有肾阳虚而阴气上攻。阳虚的人,阴气必盛,阴气盛就会上腾,就会出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四是有肾水衰而火邪上攻。第三条是肾阳虚,这一条是肾阴虚,肾水衰微,两尺脉必浮滑,唇口黑红,口中觉咸味者多。宜服金匮肾气丸或桂苓术甘汤。

关于牙齿肿痛。除去小儿换牙、长牙,青春期智齿等,一般人也是元气外越不能潜藏的原因。而且明显有上热下寒的问题,最好以回阳、交通上下为主。方用白通汤、四逆辈。

还有妇女病后出现两乳肿痛,不思饮食。我们知道,乳房走胃经,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所以乳房病变以肝胃为主。两乳肿痛也是阴盛而逼迫元气发于肝、胃。大凡人生病后,重伤其阳,阳衰阴盛,若乳头不肿,病在胃;乳头独肿,病在肝。治法都是回阳、纳气、封髓、潜阳诸方。如果多头疼身痛、红肿痛甚、剧痛等实证,并有口渴之症,才可用行气、解散之法。

两脚浮肿至膝。人身上、中、下三部,当是一团真气布护。人体下部属肾,肾通于两脚心涌泉穴,这是先天之真阳寄存之地,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浮肿如冰之症即生。如果此时能够交通上下,阴阳互根,浮肿、冰冷自然消退。把脉后,若病在厥阴,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白酒汤”。病在少阴,白通汤主之,姜、附、葱、人尿合用以温通,使下焦阴敛阳藏,脚膝得暖而浮肿立消。

胀与肿的区别,胀,从气,按之外实而内空;肿者从血,按之内实而外亦实。治胀者,从养气、补气、收气治,最好同时养血;治肿者,从活血、行血、破血,最好同时行气

2、五苓散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结阴者”,就是邪气郁结于阴经;太阴结,则脾不统血,就会便血;久之,阴经络脉也伤了,则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后,阴邪盛,阳气衰,就会发生“石水”之病。所谓“石水”,即水邪坚凝,阳结于上,阴结于下,阴盛阳衰,故少腹肿。

关于少腹肿,也当细细区分。少腹即小肚子。阴结于下,就是上下不交通。尤其女性的小肚子肿就是带脉不通。女子重在带脉,带脉一定要通,所以没事就转腰、磨腰,特别重要。比如有蓄尿症,此病就是小腹满,小便短赤,常不通,还口渴,这是膀胱被寒气约束,太阳气被憋,气机不能运转,则所储之水不能出,势必上涌,致使小腹胀满。

《伤寒论》中有五苓散。五苓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子。《伤寒论》说:“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其中共五味药。猪苓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助阳利窍,功专于行水,凡水湿在肠胃、膀胱、肢体、皮肤者,必须以猪苓以利之;泽泻性既利水,而泻中又复有补,引火下行;白术祛湿,利腰脊;茯苓渗湿。猪苓、泽泻、白术、茯苓都是祛湿利水药,用来治疗蓄尿症好理解,可是用桂枝,大家就不明白了。不知恰恰桂枝是此方中的眼。桂枝最首要的意义是通心阳、调营卫,是太阳经的主药。此证亦在太阳膀胱,无阳气之推动,诸水不行,故此方有桂枝方有良效。此处不仅要放桂枝,而且还要加倍放,方能化太阳之寒气,气化一行,小便得出,病亦立解。

少腹满还有蓄热症,这种病小腹不太肿胀,但依旧口渴溺赤,这是因为寒邪入腑,逼出热来。既然已经有热,可以从五苓散中拿出桂枝,用滑石以清利其热。热邪一去,腑自立安。

少腹满还有蓄血症,因为有瘀血,所以小腹硬满。这也是寒邪入腑,阻其太阳之气机,可以在五苓散中,加一二桃仁、红花,最好是病从小便走,即可转危为安。

所有的肿,还要注意一个关节的问题,如果关节不通利,消的肿就没有去处。肺主治节,也包括肺气对周身关节的作用,全身之气统领在肺。所以,在治疗肿胀的问题上,不要忽视肺的作用。

如果是按摩,除了转脚腕,还有一个就是摇晃膝盖。摇晃膝盖的要点,五个手指要掐住大关节,按住膝眼,慢慢按摩。还有大腿根关节,自己没事也要常转一转,这些都叫导引。所谓导引,就是通过一些做法让气机动起来。活动脚腕、活动膝盖、活动胯,对周身阳气运转有好处。

治肺不是就盯着两个肺叶,把所有的关节都打开就对肺有好处。小孩子为什么老得肺病,老咳嗽?就是因为被拘住了,成天到晚佝偻在那,肺气永远是不宣的。压力,先影响肺与心,然后是后背疼,就是五脏虚。我们要动起来。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古代一般把肿瘤说成瘀血,“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其实就是瘀血变大了。太阴脾和肺,阴邪凝聚,失去了统血的能力,就会便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