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昨天吃饭闲聊时,听一个创业者说,杭州两家知名的电商平台目前正遭遇困境。老碳当时听了非常震惊,因为这两家电商都已经做的很大,可以说是杭州电商领域的创业明星,给人的感觉是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怎么可能不行了呢?
当然,这个小道消息,还没有得到考证,即使有真的成分,也有可能被夸大了。但是不管这个小道消息是否真实,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目前在电商领域,流量正发生变化,商品的交易正在从原来的几个主要电商平台,流向其它新的媒体和渠道,包括自媒体、微博、直播平台、各个内容平台等等。原来主流的电商平台比如淘宝、天猫、京东等正变成互联网领域的传统渠道。10年前,人们在这些平台开网店做电商还非常前沿,但是现在这些商品展示模式的渠道,正在悄悄地老去,新的渠道就像新的物种开始大规模入侵。
速生速死的产品和公司
互联网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前做成一家大公司要很久,甚至要几代人的努力,比如波音公司。一家企业做成功后,也往往可以在一个领域领先很久,比如福特汽车。但是现在,一家公司的估值达到百亿,可能只需要2年,比如摩拜单车。很多公司或者产品可以一夜红火,然后一夜消失,比如曾经的开心网。
企业的命运在进入一个速生速死的时代,唯有那些敏锐洞察变化,并永远不断创新,能够跟上变化的企业才能活下来。
革自己的命
前段时间,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引发了大佬们的一顿口水战。电子商务是阿里巴巴的标签,是阿里巴巴商业帝国建立的根基,但是现在马云却自己站出来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过去,未来属于新零售。这种把自己最核心东西革命掉的气魄,不仅需要非凡的战略眼光,更需要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很多大佬说,马云的战略能力独步天下,从这一点可见一斑。
巨头和创新者的创新
市场如此快速变化,所有企业都缺乏安全感,即使BAT级别的巨头,也还是仍然寝食难安,天天担忧着下一个小巨头的出现。巨头们不停地通过并购和投资,占据着新的阵地,同时又集中资源去开拓下一波技术和潮流变革的浪潮。
创业者更加时刻活在巨头的阴影下面,绕开一个个已经浮出水面的巨大市场,去海底下寻找那些尚未被发现的边缘市场、小众市场。
创造并不是完全从无到有
从满足用户需求角度来分析,有两种商业:一种是创造新需求;另一种更好地满足旧需求。创造新需求的例子非常少见,大部分的情况下,商业都只是更好地满足一种旧需求。发明电话是创造了一种新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远距离和他人进行实时沟通的需求,从电话到手机就只能算是更好地满足已有的需求。手机的最早名称就是移动电话,它的突破就是把电话带在身边,不需要受电话线的限制。后来手机的发展,有了短信的功能,这本质上也是更好地满足一种已有的需求,因为短信其实是电报的升级,而且电报也是更好地满足了已有需求,这种已有的需求就是书信,它们满足的需求就是通信。手机的进一步进化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仍然是更好地满足了已有的需求,因为智能手机就是手机和电脑的合体……
我们看到身边一些成功的商业,都只是新瓶装旧酒,用创新的方式来重新做已有的甚至很古老的事情。比如杭州有名的餐饮品牌甘其食,它就是做非常传统的包子。包子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食物,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包子店,一般人看不起这种小生意,但是却有那么一群商业精英和风投机构,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思维,让古老的包子重新焕发了生机,连锁店甚至开到了美国。
以上的分析,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发呢?那就是不要试图去创新一个新的需求,那几乎不可能,而是去分析人们已有的各种需求,尤其是那些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思考用一种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对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就是用互联网去改造那些人们很久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提升整个过程的体验。人们叫了很多年外卖,饿了么让你用手机叫外卖;人们打了很多年出租车,滴滴让你用手机打车;人们骑了很多年自行车,摩拜单车让你用手机共享自行车……
创新的途径:内观和外视
李善友教授有句名言:“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自然就会呈现”。那如何才能达到极致,老碳认为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内观,一个是外视。内观就是静心观察和思考当下的产品和服务。据说乔布斯生前每天4点半起床进行禅坐,这种禅修习惯一定把他内观的能力修炼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乔布斯把通过禅修获得的纯净和灵性,带到了苹果产品的设计中。
内观是一个人基于身上已有的知识和判断力,而外视是一种获取外部信息的过程,就是掌握世界正在发生的状态:当下的技术潮流、用户心态、社会生态。内观是整合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形成综合判断,而外视是察觉外部的最新状态。如果不了解当下的技术、用户心态、最新的创新,就会陷入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反过来,如果只是一味跟随社会潮流,不安静下来,深入地思考自己产品的本质,也无法打造出深度创新的产品,而只会多一个平庸的、毫无灵魂和特色的产品,就像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山寨产品,或者某些一拥而上的创业热点,大家做我也跟着做,哪个热门做哪个,结果就是死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