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在结尾处感到深深的震撼,我看不清文章的轮廓,甚至读不懂标题,只感受到艾米丽那样一个孤独的女人守在一座废旧的庄园里慢慢消耗殆尽,或许她早就死了。

第二次咬文嚼字细细读来,才发现作者构思巧妙,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线索隐藏着也显露着,只有用心去读,才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正如文章的题目精准地写出了作者表达的思想。作者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他以一个看客的身份来叙述,并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带入感情,将一个悲剧缓缓地呈现出来,在结尾处投下一块巨石让人心灵瞬间震颤,读者自会深陷其中感受到悲剧的力量,引人反思。

艾米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众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他们怀着好奇心想去窥视那个十年未打开的大门。他们只看到艾米丽如何从一个对爱情抱有美好幻想的少女走向偏执、走向毁灭。她披着名媛形象的外衣,将头颅高高扬起,仿佛与世俗隔绝,仿佛凌驾在众人之上,她孤芳自赏,她活成父亲想要她成为的样子,彻底被父亲的思想驯服。在父亲死后,她依旧偏执地认为父亲并未离世。她的内心处于一个孤绝的状态,完全封闭自我。当一个男人闯进她的生命里,她也为自己勇敢过一次,和他一起抛头露面,坐着马车进进出出,和他一起不顾形象在大众的眼皮下穿梭而过。可是当那个男人想离开她(我想那个男人并不爱她),艾米丽为了留住那个男人选择走极端的方式。她买来砒霜将男人毒死,将他的尸体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封闭在自己的婚房里,而艾米丽夜夜与他同床共勉。让人心里发沭,而对艾米丽的一生感到惋惜。所以作者想要献给她一朵玫瑰花。

艾米丽无法拥有父亲的爱,父亲以贵族的身份禁锢她,任何提亲的人都不被允许,她在父亲心中没有形象地位更重要,所以她的所思所想不重要,婚姻也不重要。然而形象只是一个空壳,正如艾米丽的心早就空了,没有灵魂,也没有自我。尽管如此,艾米丽对父亲的感情并没有表现出反抗,也许有过那样的想法,但更多的是爱。所以父亲离世了,她把父亲的蜡像高高挂起,像神一样供奉起来。这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受虐者对施虐者产生的感情。

文章一开始用大段的文字描写人们看到的深宅内貌,那是不属于现代化的存在,是腐朽的角落,也是艾米丽内心的呈现。然后写艾丽米不缴纳税一事突然出她偏执的一面,她只活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变化不理会。

她身材矮小,通体肥胖,一袭黑衣,一根细细的金链子垂落腰间,消失在皮带内。她拄着一根乌木手杖,镀金的杖头锈迹斑斑。她的脑袋干瘪瘦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同样的丰腴对她而言就变成了肥硕。她的外表显得臃肿,肤色惨白,仿佛是死水中长期浸泡过的尸身。她的脸部堆满了脂肪,双眼眯缝在皱纹中,如同两颗细小的煤球被塞进了一大块面团。

从这段外面描写中可以想象艾米丽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气息。

当艾米丽遇见柏伦时,外界的声音依然很多,大家觉得柏伦时一个粗人配不上艾米丽,所以“可怜的艾米丽”这句话成为她们的口头禅,成为她们背后的谈资,人们带着各自利益世俗的眼光去看这件事。看客的心是没有感情的,是带着一种揶揄的态度。我们看到艾米丽也勇敢过一次抛开名媛形象与柏伦一起坐着马车进进出出。可最后柏伦的离开让艾米丽彻底丧失自我,走进了坟墓。

艾米丽年轻时无法掌控爱情,当失去了被掌控的局面,她深陷那个被控制的牢笼里,她无法独立,无法摆脱他人的控制,她的生活一塌糊涂,她的爱情被扼杀。当她遇见她想爱的人,她不懂爱,不懂如何守护爱,不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她想要的只有得到,无论那种方式,她以极端的手段将自己的爱情,将爱的人扼杀在阴暗的角落里。那里不为人知,那里早已腐烂。

通过我阅读后的浅显理解大致看出这个故事的面貌,我只理解到了一个面,也可以说是一个点,或许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有深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