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嘟嘟是一个很善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小孩。
在商场里,在地铁上,在大街上,他总是理直气壮地坚持他的需求,从不给我留情面。如果不顺心,他就会不断哭喊,磨人,试图让我失去耐心来满足他。
嘟嘟在两岁前,我极少对他有情绪,我总是感谢命运安排嘟嘟给我,和他相处的每一天我都是愉悦的。
这也让他太清楚妈妈的脾性,他够不到妈妈的边界。于是在两岁半这个自我意识的分水岭,他决定试试看能否控制这个世界,以及能否继续控制他的母亲。
在这个时期,我就变得非常艰难,因为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我每一天都处于应激状态中,时刻准备着应对他突然的发难。
我的脾气不如以往好,经常对他大吼大叫。他前两年积攒的安全感让他对我的情绪视若罔闻,他决定还是做那个来去自如我行我素的小孩。
在这中间,发生过两件事,让我看到一个小孩,是如何在母亲巨大的情绪压力下,放弃自己的需求迎合母亲。
2
嘟嘟每日的零食,我都规定量,尤其是甜食。有时候他趁我在书房工作的时候,拿出他的棒棒糖请求阿婆帮他打开。
阿婆有一次招架不住,给他打开了。刚好我从房间出来,看到他拿着第二根棒棒糖。我看着他没说话,我决定不理他。
我对阿婆说:以后不要给他打开,马上午饭时间了,他吃了糖不吃饭了。
嘟嘟过来逗弄我,怎样我都在看书,不理睬他。他见过我苦口婆心的样子、大喊大叫的样子、着急万分的样子,唯独没有见过我不理他。
他坐在沙发上试探了很久。
以前他都是慢慢舔完一根棒棒糖,享受慢悠悠的甜味。那天他突然以极快的速度嚼完了整根棒棒糖,到我面前举着棒棒说:“妈妈,棒棒糖没有了!”
我还是不理他。
他在我旁边拧来拧去,然后又飞奔去他的餐椅上坐好,大声喊:“阿婆,大宝贝要吃饭!”
阿婆刚好烧好午饭,给他盛了一些,他吃了两口就不吃了。跑到沙发上跟我说:“大宝贝吃好饭。”
我放下书轻轻摸摸他的头,说:“宝贝,如果你不饿,可以不用吃的。”
他说:“大宝贝饿。”
3
有一段时间,嘟嘟一直要让我把他抱起来。每天早上醒来第一句话是“妈妈抱起来”,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后一句也是请求“妈妈抱起来”,夜里说梦话都是要我抱起来。
我精神饱满的时候,会温柔地回应他的需求,抱着他在家里转,他也很享受地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说:妈妈,我喜欢你。
我很累的时候,会拒绝他:妈妈也喜欢抱你,但是妈妈现在抱不动。
嘟嘟会以他能用的最激烈的哭声抗议,这些哭声大部分时候我能HOLD住,在非常累的时候就像电钻一样钻进我心里,把我的情绪搅动得像岩浆一样要奔涌而出。
有那么一次,是在深夜,我被他连环腿踹醒了无数次,要求起来抱。连日的疲累微妙地质变成了绝望,我用能用的最大声音对他怒吼: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嘟嘟理直气壮的哭喊立刻停止了,变成了从喉咙里发出的小小的声音,他安静地睡了。中途有醒来的时候,他下意识地喊:“妈妈抱起... ...”最后一个字他就不敢说出来,变成了低低的饮泣。
4
如果没有外力的施压,一个新鲜的生命总是奔放而自由的。
饿了渴了哇哇大哭,他知道有人愉悦地满足他;
大一些后看到喜欢的玩具也会走不动路,满地打滚大哭大闹,他知道妈妈不一定会给,但这不妨碍他喊出他想要的,因为妈妈不给,但妈妈并没有不允许他表达;
再大一些,他总是勇敢去满足自己,也会允许别人不满足他。不会将别人的拒绝和不爱他之间划上等号。他能够接受世事无常,得失有理。
5
两岁半的嘟嘟,他的核心命题就是控制与依赖。
2岁的时候,他对外界的探索欲达到顶峰,每天都要求我带他出去,在外面疯跑。慢慢过渡到两岁半的时候,他的注意力突然从外界又回归到家里和我之间的小天地。
我想他面临一个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如果我走出去了,妈妈还会在吗?
他希望这个世界是围绕着他转的,他想要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就一定要在他手里;他想要吃什么,别人不要来阻拦他。
两岁半的嘟嘟,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谁如果挡在他全能控制感的面前,他的情绪就天崩地裂。
他在这样自我煎熬和煎熬养育者的同时,仔细体会着他和别人的边界——他做的事情在多大的程度和范围内是能被接纳的,他的需求在多大的程度和范围内是能被满足的。
妈妈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如果能够坚定而温和地告诉孩子:
生气了摔枕头可以,摔碗不可以,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妈妈不累的时候会把你抱起来,累的时候妈妈选择不抱。
孩子就能够比较好地从妈妈那里摸索到妈妈边界的形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不断尝试突破边界,因为彼此的交融曾经是那么让他舒服,他多么希望那个高度满足他的妈妈永远都不会消失。
然而他最终是要走向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不会有人永远无条件地来满足你。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冲撞你的自我边界,不断冒犯你的情绪,作为妈妈,这是太困难的一个时期。但是如果能够支撑下来,这个孩子会发现他的妈妈是坚定的,他的边界就在妈妈的帮助下初步完成了。
6
在孩子即将心理上和你分离,他发现你们之间慢慢建立起边界的时候,他会恐慌。你会发现在这个时期他比以往还要粘着你。
他需要通过这种高强度的粘合,以此证明妈妈还是那个妈妈。他对自己即将从心理上和妈妈分开感到害怕,他想要更多的情感支持。
于是这会让妈妈们更加疲惫。
7
我们看到,一个正常发展到两岁半的孩子,他会出现这么多的内心活动,他心理会面临那么多的冲突。
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这一切痛苦都是正常的,在某些时候证明你的孩子心理很安全,他敢于去zuo,因为他那么确信你不会抛弃他。
而这个阶段,我HOLD不住的两个时刻,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能够为母亲所作的最大的妥协。
他可以放弃自己不想吃饭的需求,来让我理一理他。
他可以放弃自己想要被抱的需求,来安抚一下失控的妈妈。
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很常见,在你发脾气后——
孩子不再闹着要他想要的那个东西了;
孩子主动做了以往不会做的家务;
孩子的做事速度比以往快了;
孩子会去安慰你,告诉你妈妈不要生气了,我以后不会... ...
这种事情是可以发生的,因为养育孩子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之一。妈妈们有权力向孩子发脾气,孩子也有必要承受来自别人的情绪。
偶尔的发作,会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的状态,这个人不是永远笑容满面,永远柔声细语,作为人就有承受不住的时刻,就有生理和心理都崩溃的时刻。妈妈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她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母亲。
8
而一旦这样的事情太多,在一些高度压制需求的家庭中,我们来看看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孩子在生命前几年,本能地会大喊大叫表达他的需要;
——父母对他的需要,要么忽略,要么有十分激烈的情绪反应;
——忽略型的家庭,孩子会发现不论如何喊叫,都不会有人理会他,慢慢他就不再表达需求;
——有激烈情绪反应的家庭,孩子会发现一旦他提出需求,就会让父母情绪失控。只有当他非常乖巧的时候,父母才会情绪稳定。于是他慢慢变成一个永远没有自我需求,而永远都在照顾别人需求的人。
本应该是孩子容器的父母,反过来,孩子成为了他们的情绪容器。
9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
对自己非常苛刻,从来不为自己买一些像样的物品,吃饭也很随意。他们不会思考他们喜欢什么,也很少去享受。每当他们想为自己添置一些什么东西,就好像永远有一双眼睛在谴责他,不该对自己这么好。他们极少满足自己,也很少去满足别人。有时候他会想:连我都不配有的东西,为什么要给你?
我们还知道有一些人,对人永远无条件付出,永远善于观察别人的情绪,时刻准备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对自己严重忽视,从不表达自己的声音,也从不奢望别人来满足自己。他们的基本信念是:只要我不zuo,别人就不会讨厌我伤害我,我就能得到别人的喜爱。
每当我接触到这样的人,我总是想要流泪。我猜测这眼泪不是我的,他们连流泪的需求都不敢满足自己,甚至需要别人替他们哭。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一个概念:真性自体和假性自体。
这个概念从字面就很好理解。
真性自体是被很好地满足了需求之后,勇敢地表达出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状态。一个人敢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一定是他真实的样子曾经被很好地呵护。
而假性自体,更像是一个盔甲,更多的是用来保护真实的自己,因为曾经那个真实的自己并没有被好好对待,而很多人也不再相信会被善待。
10
上周带嘟嘟坐地铁的时候,他为了我给他吃酸奶,非常少见地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等着,而大部分坐地铁的情况都是他想下来在地铁里跑,我不让,于是就躺在地上耍赖。
那天,坐在他旁边的阿姨说:“这个孩子好乖哦,你教得真好。”
有那么一瞬间,我心里有些担忧,一会儿嘟嘟再闹起来,我会不会颜面扫地?这句赞扬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让我比平时更加期待嘟嘟此刻能乖一点。
幸好我非常快地觉察到了这样的期待,在嘟嘟哭闹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和以往不同的作为。我想,那位阿姨可能会想:原本还觉得不错,现在看来这孩子真是被宠坏了。
如果没有觉察,我可能会怎样?
在嘟嘟哭闹的时候,我不淡定了,会不断要求他:你给我坐好!不许哭!
我会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被看低的羞耻感我可能觉察不到,我只能觉察到我对嘟嘟有比往常更强烈的愤怒;
嘟嘟接收到我的愤怒,会用比以往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反抗,于是陷入母子间的权力斗争;
嘟嘟接收到我的愤怒,为了安抚我的愤怒,他乖乖坐着。
这个例子让我思考的是: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探索一下自己——当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你到底为什么会有情绪?
11
有些需求,是合理的,我们需要去满足孩子。但很多需求是不合理的,我们该如何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用情绪?用大道理?用不理睬?
下次有空再写。
喜欢我,关注公众号“栾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