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一个高速服务站停下休息,我才从迷幻的情境中清醒过来。本来三个小时的路程,已经走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竟然还在都匀,也就是走了还不到一半的路程。听导游解释才知,去往小七孔的贵新(贵阳-新寨)高速因施工中断,我们绕了一圈又回到了都匀,现在要继续往东,从东线三荔(三都-荔波)高速去往小七孔。
三都水族
黔南地区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却因道路施工绕路,让我与另一个民族有了一次意外的相遇。从东线往南,我们经过一座小城——三都水族自治县。这是我第一次与水族如此之近的接触,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把目光投向车窗外,努力寻找关于水族的文化印迹,最为直观当属民居村寨。水族传统的房屋,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卯榫“杆栏”式建筑,由“依树为巢而居”演化而来,外观与周边的苗寨、侗寨民居相仿,多为青瓦木质吊脚楼,但村寨的布局不似苗、侗村寨富有规划、结构严谨,也没有风雨桥、鼓楼等标志性建筑,相对比较自由。
水族过去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做主导,相互之间贸易基本是靠“赶场”的集体贸易途经进行。由于他们大多居住在深山之中,防御意识也不较苗、侗族强,因此村寨没有严格规划,布局比较自由松散,基本取决于地势环境。有的在沿水平坝建寨,则以横向并联为主;有的在山腰斜坡上建寨,则以纵向阶梯式为主;也有极少数的把村寨建在山顶。村寨大小则根据耕地面积而定,耕地面积大的则村寨大,耕地分散面积小则村寨小,但都建在靠近水源,便于取材、耕地和野兽出没较少的地方。
细观水族民居,不管是古老的村寨,还是现代的楼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房屋上都有特殊的文字符号——水文。来贵州之前,可以说我对水族一无所知,直到遇见了三都,让我对水族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望,于是便努力地翻找关于水族的知识,以及两天后的贵州民族文化博物馆之行,才让我对水族这个黔南山里的民族有了初步认识。
水族总人口三十四万左右,主要居住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水族自治的地方,荔波、独山、都匀也为水族居住地,加上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水族散居区。黔南、黔东南居住着98%以上的水族居民,此外广西河池、南丹、环江、融水及云南富源等县市也有水族部落分布。
水族自称“睢(suǐ)”,因发源于睢水流域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的羁縻抚水州,族名由此以“水”代“睢”。
关于水族的起源,民间和学说界有殷商后人、百越(两广)源流、江西迁来和江南迁来等说法,其实都是针对水族先民历史上不同时段、不同分支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因此,水族社会既保留着殷商文化和百越族群的浓厚文化遗存,又呈现出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结构模式。历史上水族的融合出现过两次大的迁徙:一次是殷商亡国后,部分殷人南迁融入百越族群,另一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兵征剿岭南,水族从百越母体中分流出来,由两广溯流而上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并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水族的创世神话则记载,水族是由仙婆牙娲创造。传说在天地浑成一团之际,仙婆牙娲用双手把天地掰开,又练就七万仗高的铜柱、铁柱支撑苍天。造好天地,却一片荒凉空旷,牙娲于是又以树叶造人。她将树叶做成人形放入瓦罐,十天之后打开即可成人,起初牙娲耐不住寂寞,提前打开了瓦罐,造出的人矮小瘦弱,不能种田,上山打猎被动物威胁,下水捉鱼被懒猫欺负,牙娲狠心让动物把他们吃掉,后来耐住性子等了十天,才造出了人类。仙婆牙娲开天辟地之后,大地光秃秃一片,天仙殷公决心开拓凡间。他以一根拐杖和两只大脚板,先从东南方踩过来。因为开始力气旺、踩得重,踩到的地方就成了海洋,汗水滴下去使海水变咸。在海边殷公用脚抹一下,就成了地势平坦的平原。后来殷公累了,看到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踩到,烦躁起来,东一脚西一脚,就变成了山川。他抖落黏附在脚上的泥土,掉下来就成了山峰,用拐杖下戳惩治地下作怪的龙,就留下了泉眼。
翻阅水族的文化历史,其中两样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其一首推“水书”,其二当属“马尾绣”。
水族不同于苗、侗等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不但有本民族语言,而且有自己传统文字。水语统称为“勒睢/泐睢”,汉译为“水文”。“水书”即水族古文字系统,至今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借用汉语兼容的特色,共500多个单字,大多为异体字。水书典籍是水族的民间知识和信仰文化杂糅的巨著,被誉为水族的“易经”、“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包括水族的天文历法、原始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布阵攻守、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水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说水族一位名叫陆铎公(音译“公六夺”或“拱陆铎”)的先祖花了六年的时间创造了水族文字。起初,水族文字多的“成籍城垛,堆满一屋子”。后来,陆铎公利用水文为一个小孩推算出其与神母见面的日子与方法,惊动了天皇。天皇认为,水族文字太厉害,怕人们掌握后难以对付,于是派天将用装满火药的小葫芦骗取小孩的欢心。小葫芦里的火烧掉了装满水书的房子,只剩下砚台下的几百个文字。陆铎公怕再遭天皇暗算,就把剩下的文字记下来装在肚子里,因此水族文字现在只剩下几百个字了。另又传说,水族六位老人在仙人那里学习,初学时按照水族地方各种牲畜、飞禽和工具,在河地上画出模样图案。仙人就根据这些图案创造了“勒虽”。这六位老人就把各类图样背记下来,并刻在竹片、布片上带回。回家的路上,其中五位老人不幸离世,只剩下陆铎公历经千辛万苦才把“勒虽”带回家,不料却被一个叫“哎任当”(水语不认识的人)抢走,最后只剩下一本。陆铎公只能凭记忆把一些文字写出来,但已大大减少。同时为了避免“哎任当”的再次偷盗,陆铎公故意用左手写字,改变字迹,还将一些字反写、倒写或增减笔画,从而形成今天特殊的水族文字。
关于水族文字的真正起源,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水文是与甲骨文有姻缘的文字,是仿制甲骨文创造出来的、是从甲骨文中分离出来的、是水族先民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但总体认为,水族文字创造与隶书之后,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都有姻缘关系,一部分是借鉴汉字不同字形创制,另一部分则是水族先民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创造。
走进水族村寨,除了房屋上的水文,就是女子服饰极富民族特色,尤其是妇女身上的背带让人爱不释手。水族栖水而居,以鱼为图腾,服饰多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色调,特别禁忌红、黄等热色调,自然也就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饰,而喜欢浅淡素雅。水族女子民族服饰多以水家布缝制,日常服饰朴素大方、不绣花边,节日和婚嫁服装则肩部一圈、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颈、胸、耳都佩戴银饰,脚穿绣花鞋,花枝招展,翩跹起舞。更让人印象深刻又惊叹不已的则是女性身上佩戴的刺绣背带,充满了艺术美感。背带其实是一块刺绣华丽的“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像一个“T”形,水语称“歹结”,用于背裹小宝宝。背带上的刺绣十分精美,是以马尾为原料刺绣而成。苗族有苗绣,侗族有侗绣,但水族刺绣不叫水秀,而叫“马尾绣”。
马尾绣是一种现存的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原始艺术,是水族的民族之宝,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以幼驹尾巴细毛作原料,第一步先取三至四根马尾作芯,用手工将白色细线紧密缠绕在马尾毛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第二步再将白色马尾芯绣丝盘绣于传统刺绣纹样轮廓上。第三步用七根彩色丝线编织成扇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最后一步再用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传统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工艺十分复杂,据说制作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女孩出嫁,母亲都会亲手为女儿绣一件背带,作为对女儿最美好的祝福。
两天后,我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里,见到600多年历史的马尾绣背带。背带的用布已经粉化褪色,刺绣图案依然鲜亮如初。虽然我看不懂绣的是什么,但那华美精致的图案仍然让我感到刺绣工艺的精湛,仿佛还能看到手拿绣针的水族母亲,用心在为自己将要出嫁的女儿刺绣背带。这传承上千年的技艺,凝结了多少水族先辈的智慧,亲眼所见才惊叹不已。可惜现在水族女孩大多不愿再学马尾绣,这千年的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机,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慌张和惋惜。
瑶山瑶族
出小七孔古桥向东进入樟江,江上一座仿古桥造型独特,吸引我走上前去。大桥横跨樟江两岸,桥两端桥墩是两个巨大的铜鼓,故名“铜鼓桥”。桥始建于1993年,2000年遭遇特大洪水被冲毁,2001年又重建。现桥长126米、净跨60米、宽2.4米、高25米,为木质悬索桥,两岸为石砌桥基。
我们来的时候,桥已封闭,入桥处放置一块提示牌,告知“铜鼓桥引桥部分因交通事故造成桥体位移变形,为保障游客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铜鼓桥即日起禁止通行。”落款为2019年9月24日。看来我们恰巧是来晚了一步,无缘踏上这座极富民族元素的大桥。桥头立有一根图腾柱,柱中间位置嵌一牛首,柱顶站立一只展翅雄鹰。了解民族文化的可知,铜鼓和牛首是瑶族的图腾,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展现了瑶族传统、独特、古老、浓郁的民族文化。
瑶族先民古称“尤人”,“尤”是其自称,也是今天瑶族的自称。“尤”为九黎、三苗之后,最初生活在江南地区,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向北寻找生活基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发生冲突战败,被迫向南迁徙。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中心的活动地区。元朝时期,瑶民被迫再度进入两广地区。明末清初,又由两广进入贵州和云南南部山区,少数瑶族还向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自唐以后,由于迁徙频繁,瑶族居住分散,促使瑶族先民原始社会的分化和瓦解,开始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由于崇拜、政治、经济、居地、服饰、姓氏等不同,瑶族自称分支有90余种,他称更多达400多种。根据崇拜不同,可把瑶族分为4支:崇拜盘瓠的盘瑶、崇拜盘古的盘古瑶、崇拜盘王的盘王瑶、崇拜密洛陀的布努瑶。相传铜鼓是创世女神密洛陀留给布努瑶的传家宝,是布努瑶的镇寨重器、图腾崇拜标志,布努瑶祖祖辈辈保留着与铜鼓相关的习俗。
布努瑶又分为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等支系。位于小七孔东边的瑶山瑶族乡居住的就是白裤瑶,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又因女性夏天只用前后两片布遮挡,不穿内衣,故又名“两片瑶“。
瑶族民间传说,密洛陀学习造人之前,先造出了九位大神公。一年密洛陀忽生重病,九位大神公就去请“桑师”占卜问鬼。“桑师”占卜后说:“密洛陀的病要好转,必须杀猪宰羊,敲锣打鼓来‘属运’(还愿仪式)两天两夜,驱赶附在身上的邪难病魔。”九位大神公回来后告诉密洛陀。密洛陀听后画了九个立体图案,安排“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藏罗福利)按图形造出两面铜鼓来。“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造出了公母两面铜鼓,于是拿着两面铜鼓给密洛陀“属运”。密洛陀的病很快就好转了。密洛陀病好之后,就对“卡洋也”和“卡洋义”两兄弟说:“你两兄弟继续按此法去造铜鼓,以后造人后分给他们去敲打,驱邪赶魔。”并吩咐九位大神公:以后只准在她生日五月二十九日那天才能敲打铜鼓。
另又传说,密洛陀有三个孩子,长大了便让他们出去谋生创业。临走那一天,老大起的最早,密洛陀送给他一把秤,老大拿着秤到砍者坎苏的地方做生意,生活得很好,成了后来的汉族。老二起的稍晚,密洛陀送给他一把犁,老二扛着犁到平坝耕田,日子过的也不错,成了后来的壮族。老三起的最晚,家中没有好东西了,密洛陀就送给他一把刮子、一把托钏、一抓小米、一抓玉米,让他拿到山里去耕种,不料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却被一群野兽给糟蹋了。老三找到密洛陀诉苦,密洛陀就送给他一面铜鼓。每到庄稼收成的季节,老三就遵照密洛陀的嘱咐,打铜鼓驱赶鸟兽,居住在山里,成了今天的瑶族。铜鼓也成了瑶族的传家之宝。
布努瑶的社会生活离不开铜鼓,现在走在瑶族村寨里,还能看到到处都是牛首和铜鼓的图腾。每年的年节,布努瑶人都会在田间地头架起铜鼓,一边敲打,一边舞蹈,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白裤瑶的铜鼓平时秘藏不宣,只是在喜庆和丧葬的时候才拿出来,庆祝和祭祀,年节喜庆时打喜鼓,祭祀丧葬时打哀鼓。
白裤瑶不同于其他瑶族支系,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而是以地域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称为“油锅”。“油锅”组织,瑶语称“委腰”,由同一祖辈的父系大家庭组成。族人相互帮助,共御外敌,以保护本族人不受外人排挤、歧视和破灭。每个“油锅”都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有自己的疆界和领域,最小的三户,最大的十五六户,姓氏大的还分为多个“油锅”。“油锅”与“油锅”之间平等,没有特权,每个“油锅”都有一个男性长者为头人,有集体的田地。“油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内部成员之间不得成婚,也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齐心团结,自觉服从头人指挥。
白裤瑶的每个“油锅”组织都有铜鼓,平时铜鼓交由“油锅”头人收藏保管,但每个“油锅”成员都可使用。年节喜庆时多用双鼓,阴阳共鸣。祭祀丧葬时则用单鼓,死者是男性打公鼓,死者是女性打母鼓。节庆时不设铜鼓场,如果同一“油锅”的铜鼓多,就集合起来演奏,由牛皮大鼓指挥。丧葬打鼓主要配合砍牛送葬,设专门的铜鼓场。铜鼓场上除本“油锅”的铜鼓外,还有前来吊丧的外寨的铜鼓。二三十面铜鼓同时演奏,场面十分壮观。
在铜鼓场上集体演奏时,先要祭鼓。主鼓手把牛皮大鼓摆在铜鼓场中央,正对铜鼓架。其他铜鼓依次排列,舅爷的铜鼓地位最高,排在正中,面对牛皮大鼓。敲牛皮大鼓的是“油锅”的长者,其他铜鼓每面两名鼓手。一名鼓手左手执鼓槌,右手持竹片,站在铜鼓左侧。另一名鼓手站在鼓后,捧接音木桶。一切准备就绪后,寨老出来点燃三支香,摆上牲畜头、酒、饭以祭大鼓。祭完大鼓后祭铜鼓,祭完铜鼓,寨老双手举槌,双腿齐跳,敲击大鼓左右鼓面,继而再轻敲鼓面三声,然后依次敲击各个铜鼓鼓面,敲完演奏正式开始。铜鼓一经敲响,就持续不停,鼓手轮番演奏,通宵达旦,直到灵柩抬出村寨。完成丧葬仪式后,所有铜鼓由寨老逐个念咒送行,并打发每面铜鼓一团糯米饭、一块肉、一盅酒,用以抬回去再做收鼓仪式。
粗略了解瑶族白裤瑶的铜鼓文化之后,我们离开铜鼓桥,向左出小七孔景区。路上偶尔会遇见身穿瑶族服饰的瑶家女人。景区里工作的多为年轻女子,行走过路的多为老人,更为纯朴返真。白裤瑶女子服饰无领无袖,称为“褂衣”或“贯头衣”,以黑色、青色为主色调,长度刚到裙腰,腋下无扣,两侧亦不缝合,仅肩角处相连,上部正中留口,贯头而入。下身穿百褶裙以蓝黑两色相间,配以橙、红刺绣花边,前配一块档布。男子则上身穿蓝边黑色对襟衽衣,系刺绣花腰带,下身穿白裤,库管前膝盖部分饰红线绣成的五指形状花纹,称“五指纹”或“五指血印”。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历经织布、纺纱、画图案、刺绣等三十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还受季节影响,一般一件衣服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从瑶族女性的服饰和两性交往上都可看出白裤瑶母系社会文化的遗存。
相比桂北黔南居住的水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女性服饰以蓝、白、绿等冷色调为主不同,瑶族女性服饰则带有大量的橙色、红色等暖色调,表现了瑶族女性热情、自由、奔放,在恋爱中主动,以及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女性夏季的服饰,更体现了瑶族对女性的崇敬。瑶族女性夏季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不穿内衣,腋下无扣,全是敞开。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一旦弯腰更是一览无余。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季,山里的天气已经渐凉,自然无幸看到身穿两片的瑶族姑娘。再一想现在瑶族早已对外开放,瑶族女子应该早已不穿两片服了。
瑶族女性若隐若现的双乳,绝不是性的展露,而是对生殖和女性至高无上的崇拜。正是白裤瑶对女性的崇拜,衍生出对乳房的景仰,进而体现了瑶族社会以母性为尊。所以走在瑶寨里,如若看见身穿两片夏装的女子,你可以去拍摄、欣赏,即使不能激发你对母性与爱的景仰,绝不能以色情的目光去窥视,也不能有一丝的色情邪念,更不能有分毫的龌龊想法。
白裤瑶的母系社会遗存还体现在两性恋爱上。瑶族女性不但恋爱上大胆、热情,主动追求占有与自己地位相配的男子,而且白裤瑶女子在婚前还有一项特权。瑶族女子结婚当天,还可以去会以前的情人,如果新婚男子不能忍受,还被认为不够豁达,要受到指责,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对自由恋爱的推崇。据资料记载,白裤瑶新娘结婚当天,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4点,这8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后的告别。新娘家还要备好二十斤糯米饭,给新娘用作送给情人的最后礼物,象征着自由恋爱的结束,婚姻生活的开始。从此以后,新娘就得和丈夫相依相守,和以前的情人再无瓜葛。白裤瑶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旦结婚就绝不允许离婚。这种婚前自由恋爱,婚后相依相守的婚恋观念,正是人性最纯真最自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