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朋友如天
大学毕业至今,我已经北漂一年多了,终于轮到休年假回家看看。
回家除了陪父母,当然还有见朋友。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位许久未见的小学同学,想邀约她出来坐坐。于是,便拨通了她的电话。
“Hello,是我,知道我是谁吗?”
她莞尔一笑,“没听出来,你到底是谁呀?”
“我就是那个…你不记得小时候我们一起……说出来多没意思,你猜猜!”
“我忙呢,快说啊,再不说我挂了。”她似乎有点很不耐烦地说道。
我喘了口气,正思索着直接告诉她答案,可听筒那边已经传来一阵嘟嘟声。
其实,我们也是微信好友。只是觉得电话更有亲切感,所以才没有直接微她。
不曾想,她却早已淡忘了我的声音。
然后,我快速编辑一条微信Enter过去。她很快回复了我。瞬时,两个人好像从路人回归亲近,彼此自然少不了一顿狂聊。
由此,我也心有所思:如果没有网络,我们许多朋友恐将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甚至会进入失联状态,也或杳无音讯。
不经意间,我又忆起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
初中时,我们因为文字结缘。后来,分别考取了不同的高中,尽管两所学校之间的距离,不过只有两条马路而已,但我们一直偏执地用一纸信笺传递心声、互通彼此。
在那个满街用着蓝屏的小灵通,而智能手机又未上市的年代,“鸿雁传书”莫说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情怀。
照相术的发明,让时间凝固,瞬间的记忆得以封存;电话的问世,拉近了距离,不见面也能听见彼此声音;互联网时代,从起初“QQ”企鹅的一枝独秀到如今“微信”“微博”“贴吧”等遍地开花,传统的书信开始走向式微。
每当遇到新认识的朋友,我们不是去询问Ta电话号码或者地址哪里,而是不约而同掏出手机,相互扫一扫,加个微信好友。也或留个QQ、微博什么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古代,如果我想你了,就修一封书信,快马加鞭,送到你手上,一来一回,快也慢也半月有余,倘若是锥心刺骨的想,便会亲自跑去见你。
信息网络的更迭,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到生活的快捷便利,但有时便利并不等于亲近,也正是这种“便利”,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一道无形的隔膜。
“你很忙吗?为什么不回我信息?忙到连一句早安、晚安都没有吗?”
网络聊天,是及时性,也是快餐性,用完即弃,毫无保留。换部手机、改个号码、遗忘密码,或许就要一切从零开始。
不得不说,网络的及时消费性,有时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空虚。我时常在想,那些人有事没事发布的微信和微博动态,是为了纪念人生的此时此刻?还是为了求赞求关注呢?
实际上,如若是真正的朋友,决不是看他是否点赞关注你,也不是那种整日如胶似漆黏在一起,而是内心深处相互惦记挂念。即使分开,也或相隔许久,等到再见面时,仍可以谈笑风生,彼此拥抱亦不觉尴尬。
难道不是吗?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似乎已经觉醒到,信息网络空间的薄情寡凉,于是大家逐渐开始怀旧往昔的岁月。
比如,《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应运而生,节目一经播出,瞬时被网友们盛赞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让我们重拾和重温着,过去那份简单直接的美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朗读者,比如一封看似寻常的书信,一段质朴平凡的文字,笔下却饱蘸着无限的生命激情,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尽管科技在进步,信息在发展,就算哪一天没有了网络,若是朋友的终究还是,不是朋友的终归不是。
毕竟,还有书信、电话,即便奔步相见又何尝不可。网络只是一种沟通媒介而已,它不是阻隔真情的鸿沟,更不是朋友失去联系的借口。
感情好像与网络无关,你说对吗?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如果您喜欢文章,就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