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滨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它们全身无毛,裸露的皮肤皱皱巴巴,长相奇丑无比。这样的丑八怪却有着一些“特异功能”。它们不怕酸,不怕辣,不怕烫,甚至感觉不到疼痛。它们比相同体型的啮齿类动物寿命长10倍。
痛觉是大自然赐于动物的一种保护机制。它能让动物主动躲避伤害,远离危险,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可是裸滨鼠的痛觉好像失灵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动物受伤或者出现炎症时,它们体内一种名叫“神经生长因子”的物质就会大量分泌。这种因子与酪氨酸激酶受体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形成的信号会传递到感知温度与痛觉的辣椒素受体上,动物就感觉到了疼痛。裸滨鼠的感受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在遇到高温或者辣椒素的刺激时,它们的辣椒素受体是可以正常激活的,这让科学家们很奇怪。为了解开裸滨鼠不怕痛的谜团,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发现裸滨鼠的受体中存在3个罕见的氨基酸替换突变。这些突变影响了信号向下游的传导,导致信号传输变得很弱。在发生炎症时,它们体内产生了足够多的信号,但是这些信号却很难传递下去。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与刚出生的幼鼠相比,成年裸滨鼠负责传导疼痛的神经纤维明显变少,从而造成痛觉信号的传输路径相应减少。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它们对痛觉异常的迟钝,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没有痛觉,对于受到的伤害不躲避,对于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这样岂不是很危险?可是裸滨鼠却活得好好的,而且它们的寿命还比同类长10倍。这又作何解释呢?
研究者们推测,这种动物居住在东非沙漠的地下,东非虽然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大,但地下的温度却长期保持着稳定,它们接触热刺激的可能性很少,因此热痛觉迟钝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同时裸滨鼠作为一种在地下生活的动物,终日呆在自己挖掘的地道里,那里空气稀少,它们为了不至于窒息,不得不降低了身体的代谢速度。舍弃不会立即威胁生命的痛觉反应,会让它们节约能量,减少新陈代谢,从而延长寿命。非常低的代谢率让裸滨鼠很难保证体温恒定,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少有的近似于冷血动物的异类。
“物竟天则,适者生存”,裸滨鼠能够很好的生存下来,也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痛觉失灵,在它们的生存环境里,不是劣势,反而是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