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世欣
中国的学校提倡背诵、刷题、考试,这种灌输模式也被称为“填鸭式的教育”。
我的理解“填鸭式的教育”的核心意思是被动式教育,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都必须接受。
而兴趣教育,则是需要孩子的主动积极心态去接受教育。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随孩子兴趣,用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接受教育,我们会学的更好吗?
当然,不管是基于主动还是被动的教育,从教育手段来说,肯定都是以一个结构化清单化的技能知识传授模式的。
我们先分析下“不喜欢”的原因。
不喜欢某个领域可能是知识不够造成的
每一个领域的教育是个立体的、体系化的。有时候一个碎片化的知识点,孩子不喜欢,但是一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景,孩子会很喜欢。核心是如何用正确有趣的教育方式,避免枯燥无趣的教育方式。不断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不喜欢某个学科也许是教学方法造成的
如果孩子一开始显得对某个学科表示没兴趣甚至不喜欢,可以去了解为什么,不断尝试调动其兴趣的各种方法。不喜欢某个学科也许是教学方法造成的。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中讲到了美国洛杉矶的一个班级的孩子是如何被老师调动起来,对数学、地理感兴趣,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不喜欢某个学科也许是不喜欢某个老师造成的
有的老师孩子们都喜欢,有的老师却不是。孩子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进而变成不喜欢老师教授的学科。
为何笨办法最有效?
我们所有人在学生时代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自己成绩不佳,某个科目学不好的时候,会抱怨老师,抱怨课程安排,抱怨作业布置,总结起来就是:“要是能按我喜欢的方式来我绝对分分钟成为学霸。”
不只是在学生中,在老师和家长的中同样广泛存在这类观念,即学生/子女在他们所喜爱的环境以及教育方式下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我们来看看相关的研究。
通常来说,在教育领域里,学习方式引起的关注和研究非常的多,虽然学习方式很难准确的定义,但是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学习方式是由认知,情感,和心理特性组成的,从而影响这个人与他/她周围环境的交互。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对于不同知觉模块(视觉,听觉,动觉等)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每个人都会寻找出最适合自己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方式,从而能达到信息接收,处理的最大化。
另外,一个人对于信息接收程度的多少,很大情况下都取决于这个信息是不是通过这个人喜欢的学习模块来获得,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在喜欢学习条件和环境下就会学的好”。
举例来说,一个“视觉学习者”通常会被认为在图像模块,比如图标,地图,视频等学习因素下学的更好,而“听觉学习者“则更容易在对话,讲课中吸取知识。根据学习方式理论(learning style theory),一个”视觉学习者“需要通过看,记录,写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同理,对于”听觉“学习者,则需要通过听和说来使学习效率最大化。对于”动觉“学习者,一个能与学习材料相接触,可以进行身体上的交互的环境是最有效的。
一个2006年的研究招募了一群学生来探究他们学习方式的偏好是不是与他们记忆力测试的成绩相联系。
在实验中,被试学生需要完成三个的记忆力测试,测试包含了图片,故事,可接触的几何模型等因素。
实验中的图片记忆测试,内容为向被试展示一副的抽象的勾线画,30秒钟之后图像被移走,被试则需要根据记忆画出之前看到过的图画。
而听觉记忆测试,则是讲一个短故事大声的读给被试,在故事结束后被试需要尽最大的可能复述听到的故事内容。
动觉测试则由10个不同形状的几何模型组成,另外还有一块板,可以将模型嵌入,在第一阶段,被试会被蒙住眼睛,然后需要摸索着将这些模型嵌入板中,完成的时间会被记录。
被试首先需要使用起惯用手(比如右手),在完成之后,用另外一只手再完成一次,最后再用双手完成一次。成功3次之后,蒙眼的布会被取下,被试需要根据记忆尽最大可能画出之前的板和几何模型。
根据之前提到的学习理论,那些喜欢通过”视觉“方式学习的学生应该在图片部分表现更好,”听觉“学生则在故事部分更优秀,”动觉“学生则在模型部分表现更佳。
在完成实验之后,这些学生还会完成一个关于他们学习方法偏好的自我测评。
但是在分析被试学生的测试结果后,却发现这些学生在不同模块的测试成绩与他们自我测评中的学习方式偏好并没有相关性。
另外,研究人员还探究了学生是根据什么信息来填写学习方式偏好问卷的,结果发现被试学生在回答学习偏好问卷时所采用的并不是如我们想的那样根据特定的模块(视觉,听觉,动觉)来决定偏好,而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喜好,对自己的信心,内容趣味性等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偏好。
总结来说,我们的学习偏好对我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很显著的影响,另外,在教育领域中有非常多关于学习偏好方式的量表,很多教育者或者家长希望通过量表来获得学生/子女的学习偏好信息,希望因材施教,但是这个研究的第二部分实验表明在填写这类量表的问题时,我们经常是通过回顾以往的经历,个人喜好,教授者的教育方式,内容趣味性来决定答案,而不是单一根据某一因素来决定。
一个2008年的元分析研究也表明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些量表的结果在教育应用方面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多模块,多方面的学习者,并不是特定偏好某一模块的学习者,我们会根据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的不同来调整我们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学习内容和材料包含了各种知觉要素,比如视觉,听觉,动觉的话,那么这类内容的学习效果肯定是比只包含单一要素的内容要好很多。
总结下,研究表明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过度的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学习方式在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反而可能耽误孩子的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何学校都不是以兴趣导向的方式来运营。
孩子会自主根据所需要的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来形成学习模式,在越“笨”(没有过度包装)的学习要求和方式下,孩子形成了固化模式后,学习效率就越高。
我提倡用背诵默写《新概念英语》1-4册这样的笨办法学习英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机构往往利用孩子畏难心理和家长的焦躁情绪,不断把学习内容进行趣味化包装,互动性转换,学习效率很低。这种模式启蒙可以,但是对孩子长久来说,对形成自主的高效学习模式而言是毒药。
如果真的希望把兴趣发展为专业,还是要经历枯燥的刻意训练
如果要把一件开始有兴趣做好的事情坚持下去并做到极致,其中也有大量枯燥无趣的刻意训练过程,也需要孩子克服完全以兴趣为导向的思维。
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兴趣教育,加微信号1025792036备注“兴趣教育”我拉你入乐创教育群,已经有900多个家长在乐创父母群里了。
免费申请在线试听:http://event.3188.la/5388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