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金石路 文心刻千秋
——陈德林的篆刻艺术与人生境界
苏清杰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星河中,陈德林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颗最亮的星,而且是跨界的那颗星。
他以政法生涯的理性为骨,以篆刻艺术的感性为魂,在退休后于方寸印石间开辟出一片充满金石气象与人文温度的艺术天地。这位从“广阔天地”——河南郏县走出自称“老社员”的文化行者,将法律人的严谨与文人的诗意熔铸于铁笔,在刀与石的交量中,刻写出千秋耐品的艺术人生。

政法底色:文心积淀的岁月长卷
陈德林的人生,是一部由“法”入“艺”的跨界长卷。他1975年走上工作岗位,1978年跻身郏县人民检察院,后任许昌魏都区司法局副局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三十余载政法生涯不仅锻造了他逻辑缜密的思维,更培养了他对文字规则的极度敏锐。
退休前,陈德林是政法系统公认的“笔杆子”:1993年参与编著的《法律基础》,成为省内大专院校的法学教材;1991年拟定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业务细则》,被司法部作为行业规范推广。这些文字成果,是他文化积淀的显性注脚,也为其日后篆刻艺术的“文心表达”埋下伏笔——正如印章需依字法、章法、刀法而成,他的文字工作亦始终追求“规范中的精妙”。

自幼痴迷书法的他,将笔墨意趣悄然嵌入公文与案卷的字里行间。用他的话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另一支“铁笔”——刻刀,在青田、寿山之石上延续对文字与文化的执着。2008年,李岚清“七十学篆刻”的故事如一颗石子投入他的心湖,这位政法老兵慨然挥毫自勉:“无师无派无功底,自研自篆自通意。铁笔破石游方寸,刻石千枚为自娱。”这首打油诗,既是他艺术探索的宣言,更是其率真性情的生动写照。
篆刻之道:金石气里的文化深耕
步入陈德林的书房,恍若置身一座微型篆刻艺术殿堂:数千方印石堆叠成山,朱红印泥在台灯下泛着红光,《说文解字》与法律典籍在书架上并肩而立,构成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他的篆刻,无师承却直抵秦汉印风精髓,无门派却融浙皖诸家之长,在自学之路上走出了一条“以文养艺,以艺载道”的独特路径。
其刀法:铁笔生花的金石力度。篆刻之美,首在刀法。陈德林操刀如执法律文书,冲刀凌厉如公诉词的铿锵,切刀细腻如辩护词的缜密,在石面上留下或如斧劈刀削的刚劲线条,或如丝绦缠绕的灵动笔意。其“铁石之趣”,大气磅礴,刀痕如铁线篆般刚柔相济,既具“金石气”的古朴厚重,又含书法线条的笔墨韵味——这种风格的形成,恰与他长期浸润法律文本的逻辑严谨性一脉相承:每一刀的深浅、角度、走向,皆如法律条文般“有章可循”,却又在规范之内迸发艺术灵性,于方寸间营造出“险中求稳,平中见奇”的视觉张力。
其章法:方寸之间的文化叙事。印章虽小,却是文化的容器。陈德林的印文选题如一部微型文化百科:从“九三阅兵·国运昌隆”的时代礼赞,到“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的贾谊名言;从“集思广益”“持之以恒”的处世箴言,到“以古为徒”“乐在砚田”的个人志趣;更有“有酒时学仙,无酒时学佛”的诗意禅心,“坐花醉月”“清月酌酒”的古典意趣……他将法律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转化为篆刻的章法智慧,字与字的疏密、行与行的错落,皆如法律条文的逻辑结构般严谨有序。以“愿君寿”组印为例,四字篆法参差错落,朱白对比强烈,既符合篆刻“计白当黑”的形式美学,又传递出祝福背后的文化温度,堪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典范。

其韵味:耐品回甘的文心特质。“耐品”,是陈德林篆刻最鲜明的艺术标签。他的作品如陈年普洱,初观质朴无华,细品则层次丰盈:“铁石之趣”的刀痕里藏着刚柔的辩证,“染柳烟浓”的字法中透着诗词的意境,“少管闲事”的调侃里暗含人生的通透。这种“耐品性”源于他双重的文化积淀——政法工作赋予的理性思辨,与书法篆刻滋养的感性表达,在印石上达成了精妙平衡。观者赏其“雄兵百万”,可品出金石的沉雄;读其“彩云追月”,能悟到笔墨的空灵;就连“小酌怡情”这类生活小品,也因刀工的精湛、字法的典雅,变得意趣盎然,每一次端详都如翻开一部常读常新的典籍,在方寸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艺道情怀:不为名利的纯粹坚守。在艺术市场化的浪潮中,陈德林的选择如一股清流。有南方商人曾慕名求印收藏,开出“一方过万”的高价,收藏他现存的印章,他却淡然拒之:“刻印为娱,不为利往。”而对左邻右舍的请求,他却甘愿奉上印石、分文不取,甚至为孩童刻制“读书郎”印作,为老友镌“长乐未央”吉语。这种“拒商利,惠邻里”的态度,映射出他对篆刻艺术的纯粹认知——它是“健身健脑”的生活方式,是寄情明志的精神载体,而非谋生的工具。

他常笑言“从没想过当篆刻家”,这份清醒让他远离功利诱惑,一心沉浸于“读书、写字、喝茶、聊天,打球、习篆、散步、骑车”的十六字生活美学。他的篆刻工作室,更像一座文化修行的道场:刻“守古抱朴”时,他在字法中融入对传统的敬畏;凿“少管闲事”时,他于刀痕里藏进对生活的豁达;就连“笔墨水生涯”这样的自况印,也因章法的疏朗、刀法的爽利,成为其艺术人生的生动注脚。在他眼中,每一方印都是与传统对话、与自我和解的媒介,无关名利,只关情怀。
跨界启示:艺术无界,文心永恒。
陈德林的篆刻之路,是一场精彩的“跨界修行”。从政法干部到篆刻大师,身份转换的背后,是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他以实践证明:艺术的高度从不取决于入行早晚,而在于文化积淀的厚度与对艺术本真的坚守。
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法律与艺术的结晶,是理性与感性的共鸣。那些刻在石上的文字,既是对“金石永寿”传统的致敬,也是对“诗意栖居”生活的注解。在他的印石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方方兼具“庙堂气象”与“江湖意趣”的篆刻精品,更是一位跨界行者在艺术之路上的从容与坚定——以文心为舟,以铁笔为桨,在金石艺术的长河里,他刻出了属于自己的、耐品千秋的人生印章。而这份跨界的精彩,恰是对“艺无止境,道在其中”的最佳诠释。

不知诸君以为然否,至少我这样认为。
作者简介:
苏清杰,鲵龄源发明人。军旅16年,两次荣立二等功,八次三等功。离开部队后先是在两家知名医学院校任中医疑难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后在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会任常务副主任,并两次列入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现柏年中科首席科学家,国际旅居康养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团首席专家。并有《国医大解读》等9部书稿出版,其中《临床血流变学》(合著)列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汉语编程基础》(合著)列入全国280多家大中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教材。正在撰写近30万言的科普新作《新医林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