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差错开出创造的花朵)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激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然而,课堂中还有一种精彩也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差错,华应龙老师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课堂无错要不得”,很多时候,课堂的精彩就是源自于这些差错。
今天继续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我在课堂中及时利用一些小差错,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在纠错中引发新的问题
为了巩固“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位置”,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平面图,让学生依次描述学校、超市和邮局的位置。结果有个孩子在描述学校的位置时,说成了广场在学校的北偏东30°方向400米处,于是其他学生马上纠正,他也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说的时候已经能够准确说出。
一旁的我,等学生纠正后,马上抓住这一时机问学生:虽然她说错了,但她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如果以学校为中心的话,该怎样描述广场的位置?
这样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于是学生便积极地投入到了对此问题的探究中。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面对这些错误,我们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其实,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关键在于当教师的我们,是否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坦然面对学生的错误,是否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错误中的价值。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学生的错误时,也许会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2、从差错中学会推理。
师:谁来汇报广场在学校的哪个位置?
生:广场在学校的南偏西60°方向400米处。
一时间,我有些疑惑,按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在学校那里画出十字形方向标,然后以学校作为观测点,应该很容易就能说出广场的位置,但现在很明显,学生虽然说对了方向,但具体的角度却是错误的。于是,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在学校那里画一个十字形,就看出来了。
根据学生的叙述,我进行了相应的操作。看着画好的图,我马上明白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原来,由于我在黑边上画图时没有使用量角器,凭感觉画出了30°的角,结果当以学校为中心,又画一个十字形方向标时,这个南偏西的一条线与正南方向的夹角看起来比30°要大,而且学生手中也没有平面图,只是看黑板上的图来回答,出现这样的错误就不奇怪了。
既然是由于我的失误造成了这样的差错,那么该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呢?直接告诉他们,这个夹角是30°,而不是60°,显然是难以让学生信服的,他们相信的是眼见为实。突然间,我脑中闪过一个想法:何不让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这个角到底是多少度呢?
师:真是好方法,这个十字形的方向标还真是确定位置时的一个好工具,有了它,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广场的具体位置。不过从图上我只是看到了南偏西这一信息,这个60°是怎么得来的?
生:学校在广场的北偏东30°,这里这个角比30°大,应该就是60度。
师:哦,我明白了,你们是觉得图上的南偏西这个角看起来比30°大,就认为它是60°是吗?
学生点了点头。(其实有些时候,人的感觉很奇怪的。比30°大,可以说40°、50°、60°、70°,可为什么偏偏要想到60°?也许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长期以来受到90°的影响,他们认为30°和60°就应该是一组的;也许是看到这里的十字形方向标中有四个直角,于是就认为应该是90°-30°=60°)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这个角看起来比30°大。不过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而且数学是需要讲道理的,你能不能想办法来说明这个角为什么是60°?
这个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方法。
不一会儿,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开始举起了小手,而且小屁股在凳子上也坐不住了,感觉如果不提问他们,那答案马上就要被喊出来了。于是,等全班安静下来之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把学校这里的十字形方向标画得长了一些,这样这里就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因为以广场为中心的这个∠1的度数是30°,那么这个∠2就是60°(),而且这个∠2和∠3合起来也是一个直角,所以∠3=90-60=30°,所以应该是广场在学校的南偏西30°,而不是60°。(注:图中的∠1、∠2、∠3是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为了表述方便,又标上去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又让其他同学来解释了一下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可以把下面这里也画得长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而这条线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就是这样倒过来拼的,那么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度数也应该是反着的,所以以学校为中心的那个夹角就是30°,也就是说广场在学校的南偏西30°方向。
初听这个方法时,我还以为他是和刚才的方法一样,想利用长方形内角和的知识,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分成了两个三角形。真的是特别惊喜,多么直观、简单的想法啊,两个三角形就这样一颠倒,无需计算就发现对应的角的度数了,如果他不说我根本就想不到这个简单的方法。想到我们在教三角形面积的时候,不就是引导学生这样拼三角形的吗?可此时为什么我们难以向孩子那样,调动起这样的活动经验来解决问题?难道不能说明我们自己的思维也受限制了?我们总认为拼三角形只是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用到,却忽略了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可以“转化”,方法、经验也可以转化、可以类推、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