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阿土菌
我这人从小就不喜欢熊孩子。
这不奇怪,毕竟除了熊孩子的亲爹娘,这世上很少有人会喜欢熊孩子。
我的过往经历使我对熊孩子这个群体抱持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喜,当中还夹杂着警惕、戒备,可能还有一些我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畏惧。
他们是失控的灾祸,行走的麻烦。
而我,讨厌一切灾祸和麻烦。
作为一个还算有个人修养的成年人,我做不到对所有熊孩子怒目而视,我能做到的只有敬而远之。
我曾以为只要我老的够快,熊孩子手里的口香糖和鼻涕虫就追不上我。
可是在我见识了形形色色的熊孩子后,我从现实的掌掴中清醒,意识到现在的小孩不再拿口香糖粘你头发,不是因为他们学乖了,而是他们已经开发出了更丧心病狂的新招数。
熊孩子从未远去,这些年我野蛮生长,摆脱的不过是当年的熊孩子4S。现在4S虽然已成过往,可是身边却更新换代了一大批熊孩子X60。
在应对熊孩子这件事上,逃避可耻,也没用。
日前,我在b站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塑料小人值10万?熊孩子弄坏绝版手办,熊家长拒绝赔偿被起诉”。
事件的起因经过并不复杂。
动漫爱好者小李年前外出加班,期间有亲戚携小孩到小李家拜访。小李事前不知有小孩要来,所以离家前并没有给书房上锁。
亲戚家小孩得以进入小李的书房,并发现了小李多年来收藏的一整柜子的动漫手办和模型。
等到小李归家后,整柜的手办几乎全部灭于熊孩子之手,被拆得七零八落。
小李十分愤怒,向亲戚索赔。
亲戚拒绝,认为自家孩子不过是拆了一些塑料小人,小李为了这个发脾气实在是小题大做。可是当小李拿出所有手办的购买凭证,证明这一地“塑料小人”价值超过十万元时,亲戚大惊失色,不惜和小李撕破脸,大骂小李讹诈。
私下解决未果,小李决定起诉熊孩子一家,最终法院判亲戚赔偿小李十万余元。
看到这条新闻,作为资深二次元,我瞬间愤怒了。
感同身受啊。
要是哪个小混蛋敢动我那一柜子的收藏品,我非把他吊起来打!
这不光是因为手办本身的经济价值,更是因为每件藏品皆是我的心头之好。哪怕那只是一柜子单价两三块的塑料玩具,在被人精心打理收藏后,都会具备不同的价值。
手办不仅是塑料和黏土制作的小人,它更是工艺和情怀的象征。
对宅男来说,这是老婆的化身;对宅女来说,这是男神的具现。
如果这么说还是有些朋友不理解手办的价值,那我再打几个简单的比方——它相当于球鞋狂热粉的限量版AJ,美妆收藏家的典藏版口红,摄影发烧友的高品质镜头。
角色代换一下,试想要是某个熊孩子敢划坏你的AJ,掰断你的口红,摔碎你的镜头,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拳头硬了?
真是像某位网友所言:“孩子还小,请不要放过他!”
生活中,因熊孩子而“痛失所爱”的苦主远不止小李一人,无数惨剧证实了熊孩子的危害从来都不在于他毁坏的是价值十万元的动漫手办,还是上千大洋的AJ、口红或是镜头。
事实上,很多人的恼火的点都不完全是因为金钱上的损失,但讽刺的是,只有当被破坏的物品价值高到能够立案,案主要求赔偿时,熊家长们才终于能意识到他们的孩子这回似乎真的捅娄子了。
他们事后可能会把犯了错的熊孩子揍一顿,也可能会和事主抹泪道歉,说几句“孩子还小,大家都是熟人,别伤了和气”云云。
即使如此,这些家长恐怕也不是真心觉得歉疚,他们表现出来的悔恨不过是因为要赔钱罢了。
事主要的绝不是那一句不甚诚心的“对不起”和不情不愿拿出来的赔偿款。
说实在的,熊孩子折断我限量版高达的左腿,或是把我手游里为了备战周年庆典而花费大半年攒下的资源,顷刻间化为常驻池里无数的N和R的绝望组合,这种种恶行固然会让我气得心律不齐,恨不得时刻在心里默念“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份上,饶那小崽子一条狗命”;但比这些都更气人的是听到熊家长随口说出那句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他还是个孩子,你别跟他计较”。
开什么玩笑,怎么可能不计较?!真当普天之下皆你妈?
这些家长在说这句话之前难道就没有想过:凭什么一定要让别人见谅,为什么自己不先孩子教育好再放出来?
小的时候,我讨厌熊孩子;现在长大了,我发现比熊孩子更令人厌恶的是他们身后的熊家长们。
都说熊孩子就像一个屁,人们格外能忍受自己的。
那群纵容自家孩子当众撒泼的熊家长在我眼中基本上就等同于在电梯里连放十来个响屁还不脸红的无公德人士。
这些人真的不知道自己放的屁是臭的吗,也不一定,他们不过是装作自己的嗅觉系统对恶臭这种气味的忍耐阈值格外高罢了。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说的就是这类人。
这些人在自己孩子撒野的时候,可能还会笑呵呵地说:“孩子养得霸道一点挺好,这样就没人敢欺负我家孩子了”。
殊不知当他们的孩子穿着鞋踩在地铁座椅上尖叫蹦跳,在高铁的走道里跑来跑去,在电影院观影时大声喧哗时,周遭投向他们那一道道厌弃的视线,就是社会公众给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无声开出的一张张罚单。
罚金可以累积,但罚单肯定有缴罚最终期限。
现在那些熊孩子或许还可以仗着自己小,在身边人敢怒不敢言的目光里自在逍遥,但迟早他们会碰到不会惯着他们的人。
熊家长舍不得抽孩子的巴掌,有的是人乐意替他们补上。父母若在家不教孩子做人,那社会这所学校早晚会用更凌冽的手段教熊孩子做人。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等到那时再后悔,一切晚矣。
现在社会舆论总在强调人们要提高孩子的教育质量,可是父母的素质问题却总是在孩子犯了事之后才会被提及。
“这爹妈怎么当的?”
“孩子从小家教就不好。”
“一看这孩子的父母就也不是什么好人。”
诸如此类。
只有在这种时候,肇事者的父母才会被公众看到。
他们会在这期间被短暂地问责,等新闻的时效性一过,他们就会再次被忽视,直到下次问题的爆发。
如此循环往复,一个恶性的连锁闭环就此形成。
事实上,比起那些犯了错的孩子,他们父母才是更需要被教育的对象,因为他们平日里对孩子的忽视、溺爱、放纵、包庇,都是让孩子一步一步变“熊”的幕后推手。
“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90后逐渐成为父母,加入育儿的队伍,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大部分父母都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上,鲜少有人关注到父母自身在家庭教育这门大课程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庭教育这门课虽然内容讲的是孩子,可上课的学员却是父母。
80后、90后的父母从小学到大,他们对学习其实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学了许多年却到最后都弄不清楚学习的主体是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大部分人学到最后为的都还是怎么多考一分,怎么多做一道题。
仿佛学习的意义就仅限于此。
这么多年,教育系统里从来都没有人教过我们人生这本书该如何撰写。
那时候,学校不会教我们怎么恋爱,老师更不会教我们长大了如何为人父母。
我们当了父母之后,唯一的参照物就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父母。
可是80和90后的父母,说去扎心的话,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还不如我们呢。
在他们那个年代,当爹妈的把家里的孩子养活养大,就已经是对得起孩子了。如果父母能够供孩子读书识字,让孩子学会一门手艺,这便是明智的家庭,睿智的父母了。
可是,时代在变化,生活水准也在提升。
现在的父母早就不再满足于把孩子养活养大,他们更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数英门门精英,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国际化人才。
这也没什么。
父母能提供的资源多了,自然也会希望孩子能更好。
只不过,随着父母对孩子教育要求的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自身的作法也要随之调整和进化。
既然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高端独家定制的限量款精英,那么你就不能把自己定位成农村的养猪专业户。
简单地说,教育要配套,接受和提供教育的双方也要配套。
从这点来看,父母对自己的成人再教育刻不容缓。
想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
孩子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家长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别人。
这很难,也更需要决心,毕竟利他总比利己要更需要觉悟,哪怕这个“他人”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下一代也一样。
这是人的本性。
所以,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落实自我教育的父母都是家庭教育这片荒漠中的拓荒者,他们值得鼓励和掌声。
那么,对这些想要自我再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需要学习什么呢?
除了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规律,掌握更多的亲子沟通技巧之外,他们更需要以家庭教育这门课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家庭。
看看他们在挂上“父母”这个标签之前,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想孩子到底能够从自己这样的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如果你想要孩子懂礼貌,守公德,那么先扪心自问,你是一个尊重别人,遵守规矩的人吗?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读书,那么你先反思一下,你上次静下心阅读是在什么时候?
在你痛斥新闻里的“熊孩子”时,你是否能问心无愧地向自己保证,你的孩子不会是另一个熊孩子?
孔子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
家庭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父母单方面敦促孩子上进。
养育孩子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互为对方的老师,彼此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岁月荏苒过后,双方都能不辜负这段亲缘,在这段人生旅途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