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夏关尔
昨天,和朋友去看了《百鸟朝凤》——一部无关于爱情、科幻、悬疑、喜剧的影片。
放映前几分钟,我看到几个老人依次入场,其中一位手里抱着一桶爆米花,真是潮流。老人来看这部电影是情理之中的。
主要人物简介:
焦三爷:焦家班班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吹唢呐的弟子。
游天鸣:十四岁开始从师焦三爷,后来接任成为游家班班主。
蓝玉:跟天鸣一样从事焦三爷,后来学成后回家,没有获得继续学习《百鸟朝凤》的机会。
看完电影后提笔写下观影感,想到哪里就写到那里。不知为何,最先想起的是有了“洋乐器”后的一幕幕画面。且随着我的思绪……
后来,有了洋乐器,有了歌舞,有了衣着性感的女郎。人们的目光不再聚焦在唢呐上,“接师礼”也不行了。面对洋乐器与新的声色诱惑,唢呐受到现实与时代变化的冲击,仿佛跌落谷底,虽然最终成为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终究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裹着一身尘土的唢呐,终究还是湮没在时代的浪潮。
影片最后,县城里,一位茕茕孑立的老人,坐在马路边,吹着唢呐。路人扔了几枚硬币后便说笑而去,独留唢呐声在城市的喧嚣繁华里沉默。这声音,也许只有吹唢呐的老人听得见。
以前,唢呐是每个住在黄河边的秦人都十分尊敬的乐器,同样,吹唢呐的焦三爷也倍受尊敬。他的《百鸟朝凤》只为有德行的人演奏。影片中有个村长的儿子央求他为他死去的父亲演奏一曲《百鸟朝凤》并且说“钱不是问题”,而焦三爷只是轻笑,说“不是钱的问题”。后来他跟人说,村长的德行有问题啊,他任村长的时候把别的姓氏的门户都挤走了。如此有原则,做事明理,阅历无数的焦三爷,目光永远是那么坚定,更让《百》的庄严感与神圣感倍增。
至于焦三爷为何认定天鸣为接班人,我想不只是因为天鸣在他爸爸跌倒的时候留下的眼泪。(当然这也足够说明天鸣的品行)
还有那场火灾发生时,天鸣第一个想到的是帮蓝玉拿出唢呐,而他的唢呐(焦三用的第一把唢呐交给了天鸣)葬身火海。焦三爷望着熊熊烈火,看了看他俩手里,蓝玉拿着唢呐而天鸣手里空空如也。他焦急的问天鸣“唢呐呢!”天鸣似乎还没有从火灾中定下神来,只是瞪着眼睛不说话,就这么看着他,焦三爷明白了,愤从中来,扇了天鸣一耳光。蓝玉在旁边看着,也慌了神。眼珠子骨碌了几转,内心估计在纠结要不要说出实情。最终他还是说出了实情,天鸣为了帮他拿唢呐,折返再去拿自己的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屁股差点被烧着。焦三爷听后,不动声色,手抱在身后,转身走了。
这个画面我看的时候很揪心,揪心于唢呐葬身火海。因为我知道那个唢呐的重要性和纪念意义。人都是念旧的,我也是。所以当我看到一个人失去了最在乎的东西所表露出来的神情和无言的悲伤,我都很难过,我也怕失去。揪心之余便是欣慰,我想经历了这个事,焦三爷应该知道了天鸣是个有德行的孩子。
影片中,天鸣流了几次眼泪,有心疼父亲,有为自己得不到师父重视而委屈伤心的,有听到父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激动奋发。
天鸣和蓝玉,蓝玉的天赋才能与之不相上下,但是我还是喜欢天鸣。从他的眼睛里,我似乎知道了他和蓝玉有很大的不同。
小说的结局是,天鸣忘记了《百》的调子。
电影的结局是,天鸣恰巧生病不适,没有演奏《百》。
总之,最后都是由焦三爷代奏《百》,直至唢呐里淌出了鲜红的血。在看影片的时候,看到那血就这么流出来,随着《百》越来越激昂越来越凄怆的旋律,鲜红的血缓缓流着,这是一支用生命演奏的曲子,绝响。那一刻,我的心很疼。这部影片里不少情节都让我揪心,这也是作为时代挽歌题材的影片想要带给人们的感受吧,一种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不舍与无奈。
焦三爷对唢呐视如生命。在他离世前,将牛卖了的钱就是为了让天鸣添置一套新的唢呐装备,以重新恢复游家班,恢复唢呐的地位。我知道,时代的脚步已经等不了唢呐,等不了还深深沉浸在过去唢呐秦歌时代的焦三爷了。焦三爷的执着信念在现实的冲击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令人越发心疼。我心疼他,但是不叫怜悯。
焦三爷视如生命的唢呐,他所认为的村人离不开的唢呐,正在这片黄土地上消失,最终或许只能成为“非遗”里毫无生气的汉字和影像资料。
影片后段,面对唢呐已不能挣钱的事实,游家班的人马作鸟兽散,唯独天鸣以“我跟师父发过誓的”为由拒绝了母亲和蓝玉的劝言。我想,若是没有了这个“誓”,天鸣还会坚守下去吗?
最后,在焦三爷的坟前,天鸣一个人站着,为他吹《百鸟朝凤》,回忆着过去的一幕幕,眼角流下了一行清泪。我认为那是很凝重的泪,就像《山楂树之恋》里红色的眼泪一样。他恍惚看见焦三爷就坐在他面前,用他生前一贯的坐姿与眼神,看着他。饱经风霜、黝黑的面孔,坚定却无可奈何的眼神。
后来,焦三爷起身走了,沿着黄土小路,消失在眼前,曲终人散,他该是去继续他的唢呐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