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白云兰子陪伴你的第425天
新年过后,工作、生活和学习很快走上正轨,放在首位的当然是工作。忙碌工作之余夹缝中继续与5位爱读书的伙伴,一起“来吧,每周一本书”。
本周,我选择《局外人》。
经典句子
1、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2、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3、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4、There is not love of life without despair about life.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5、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认真想想,我并不在一棵枯树干里。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不过,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我的读书笔记:
选择《局外人》,因为春节后的一周,工作非常忙碌,每周一本书要坚持阅读,只能充分利用上下班的乘坐班车时间,时间有限而且该书适合放在挂包中,简单理由,书架上取了《局外人》。
首先是小说在一开始就用了一句话让我震惊——“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死了,但是连妈妈死的具体时间都不知道,这有点匪夷所思,让我无法理解这个当儿子的是怎么回事。
慢慢进入书中,对男主角默尔索有一点点了解后,对真实的他又有了新的看法。现在社会的标准,他确是是一个怪人。知道母亲死后,他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伤心悲痛,而是在考虑老板会不会因为他请假而生气;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门房让默而索去看看自己的母亲,可是默而索并没有看。
想起老家一位位村里人去世,家里人披麻戴孝、哭着泪人一般在邻居街坊的面前走过,哭得那个伤心。年幼的我非常奇怪,老人家生前没见到他家里人对他有多好,经常吆喝训斥,“没用的老东西、只吃闲饭”的话张口就来,从来没有看老人家一脸难受、伤心的模样,怎么老人家去世时,在众人面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相同的一个人,面孔不同,模式不同,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印象中,我还和老妈说过:既然这么伤心,老人家在世时,怎么不对家人好些呢。老妈说得话我一直记得:仪式是做给人看的,必须哭。没有眼泪鼻涕会给人笑话的。
我继续问过老妈:为什么老人死了,家人不哭,有人笑话。那老人家在世时,家人随意打骂,又没人笑话呢?老妈摇摇头,说:村里人都这样。反正不哭成泪人,会有人笑话。
翻看《局外人》时,童年的画面突然浮现到脑海中。三十多年过去了,相信老家的人也变得真实很多。该关心老人关心老人,该主动送温暖的多惦记老人家就多问问,应该不会等到老人去世,依旧为了他人的眼光和指点做一次欺骗所有人的戏。我认为,最终做戏的人欺骗的只有自己,谁都有变老的一天。
我们渴望真实,但如男主角一样的完全与他人不同,确实很难做到。发生在自己或身边人的事,很难真正做到局外人。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不同情境,不同对象,面孔各不相同。
有时候,生活在现实世界是无奈的,是无助的,如果不能奋起反抗,像默而索一样当一个局外人,无视周围的一切,或许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或许比戴着一副让他人和自己都难受的假面具,更好。
一位朋友的读书笔记
人们内心对于善恶有一种程式化的设定:一个孝子必然要在母亲的葬礼上悲痛异常,他悲痛的程度和他内心的善、和他灵魂的纯洁高尚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胆敢记不住母亲的年龄,并且在母亲的遗体前享受香烟、咖啡,在母亲的葬礼后享受女人、电影,那么他一定没有灵魂、冷酷残忍,他一定有一颗“杀人犯的心”。
这是多么自然流畅的逻辑!
连莫尔索的律师也认同这样的逻辑,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反驳,也不允许莫尔索多言。他只想重新组织素材,颠覆人们的认知,把莫尔索塑造成“一个循规蹈矩的职员”、“忠于职守”、“受人喜爱”、“对他人的痛苦富于同情心”、“模范儿子”、“尽最大努力供养母亲”。
要么十恶不赦,要么本分厚道,没有中间状态。无论是律师还是检察官,都先有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偏执结论,然后各取所需的收集素材。
放下《局外人》,告诉自己“三个不要”:不要进去程序化模式,不要有固化的逻辑思维,不要太容易给他人评判。
既然人什么都能习惯,让自己养成好习惯。
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把它放到书架里,摆放在“再次阅读区域”,相信《局外人》,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经历,再次阅读,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