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这本书读到这里来,作者说幸福是有方法的,且可以教会我们的孩子。
作者讲述了她在大儿子小时候给孩子买了一本折纸飞机的书,里面有各种纸飞机的折法,还有很酷的名字,这件事大儿子很有兴趣,持续了很多年,那一段时间每天家里各种纸飞机漫天分,作者说,沉浸在发明,使用,制造中的俩兄弟,就处在“幸福流”中。
我们总说有趣,作者这就是喜欢和有趣,喜欢,就是没人叫你做,你也会去做的事情。通过这些我大概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幸福是什么,她说自己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不管成就大小,有人会自然地享受他们做的事,有人却好像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比较幸福的精神境界,他们总是在追求着“成功”,总想摆脱现有的境界,总在看着别人怎么样了。
但她想教会孩子的幸福的方法是,投入幸福流的事情中,让自己学会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
因为走向“精通”之路,和走向“成功”之路是不同的,成功是指做成一件事,它带着一个目标,也需要外在的肯定和社会的接受;而mastery(译成征服或精通)是更内在的。大师,不靠外人评价其功夫高低。掌握一件事,可以不断地追求,不断做的更好,也可以一次一次反复地做。整个达到精通地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
这也是让自己的幸福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喜欢做事、享受做事的状态。另外影响幸福的因素包括基因,环境还包括我们所参与的活动。最后一项占比40%。也就是说,孩子以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至少40%的幸福水平。
当我读到这里,再来理解武志红说,他咨询的关于宅的案例中,给咨询者的疗愈方法是,走到现实世界里去,去参与,去体验,还有罗素说,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原来都是相通的。
这本书的作者给的具体教会孩子们的有:
教会孩子懂得节制和健康,懂得有短期的快乐,也有长期的幸福。
教会孩子表达他们的情感,包括喜悦也包括愤怒,包括敬畏也包括失望。
教会孩子感恩,会说“谢谢”。
教会孩子找到自己的激情。抵制负能量,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适应能力。
教会孩子有同理心。
教会孩子分享和给予。
2.
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在于他的内心,在于他看问题的角度。我深深认可,记得写睡前快乐三件事有不短一件时间了,现在感觉连梦也在发生改变。另外作者还分享一个观点,也触动我。
她讲一个细节,她小时的时候很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一段时间她的二儿子骐骐在学这篇文章,她重读,忽然意识到作者的生活态度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几乎同时,她们俩听了麻省理工一个教授的报道,这个叫赫尔的人20岁左右失去了双腿,本来打算致力于体育和登山的他,转而去麻省理工读了博士,研究假肢。他带领研制的假肢,使得自己和其他残疾人不仅能走路,还能登山、跳舞。作者说她和儿子讨论了好几次,因为看到波士顿爆炸事件中失去双腿的姑娘用假肢跳舞的视频,他们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态度。她对儿子说:如果真的遇到不幸的事,这应该是正确的态度,不是去怪罪命运、拖累家人,而是接受已经发生的,甚至把挫折看作机会。
所以,作者说,她希望孩子学会这种“面对”的态度。希望孩子能以同样的心情接纳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以及不完美的人生。
我同时想到香港一个歌手陈美龄培养自己的三个孩子都读了斯坦福大学,她也说到自己教孩子们怎么看待自己,还有梦想。她讲自己身边朋友的例子,有一个女性朋友,目标是成为一名赛马骑手。在那个时代,女性不能当专业骑手的。而且,她在一次练习中不幸坠马受伤,也就更当不了骑手,但她没有就此气馁,她想一想自己还可以做培养骑手的工作,她将自己的一名学生成功地培养为史上第一位女骑手。
3.
诸葛越在这本书里写史铁生的“面对”,还有麻省理工学院赫尔的经历及“面对”,她和儿子讨论后的观点给我启发和触动,就像连岳在写到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人留言说,也很努力,可是依然接受不了孩子提早放学时间,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分重一点在家庭上,会感觉到无奈和不公。再来理解,连岳的观点也和诸葛越想表达的是相通的,接受自己的状态,且还要积极的去用好当下,去改变能改变的,悲观没有用,觉得自己弱别人,社会,理所当热怎样更没有用。
是不是需要我们自己先做到呢,比如,幸福的方法,我们自己也可以学,享受沉浸一件事的幸福流,主动去体验那40%的活动,还有,无论怎样,生活都有不完美和挫折,我们怎么“面对”,这态度也很重要。我们可以主动给孩子在生活中演练这些“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