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言是我现在的学生。我一直很想另外找一个名字来代替她的名字,可是,我找不到比这个名字更适合她的了。在我心中,她就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人。
作为一个初中班主任喜欢的孩子,是因为她成绩很优秀吗?不是。每次考试,她只能考出一个不太好看的分数。不过,我知道她在努力。她的言行举止性格,很讨人喜欢。
那次课间,我在教室和学生们聊天玩。看她笑得很开心,就问她,“妙言,你今天乖了没有?”
“乖了的。”她眨着眼睛跟我说。
“是吗?怎么乖的?”
“很乖!”她说话的时候,非常可爱的望着我,笑的甜甜的。说“很”字的时候,还在很用力地点头。
好吧!这样“很乖”的学生,你喜欢吗?我喜欢!我很开心的拥抱了她。
更别说她做清洁从来都主动积极,认真负责到最后。经常一个人默默地擦黑板,帮同学和班集体做事了。她只要能做到的事情,她都会自己去做好!这是很难得的。
会不会还是觉得有遗憾,觉得评价学生就应该首先看分数?那分数不高的学生呢?
评价学生的标准真的仅仅只能看分数吗?
今天我看了一本王开东老师写的书,书名叫《教育为人生》,其中的第一篇标题是《我们将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什么印记》?
书里记载了他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李老师。是的,书中就是说的李老师,没有名字。为啥没有名字呢?我最初疑惑了很久。是忘记了,还是根本不知?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我发现,在王开东老师的眼中,这个班主任李老师,并不是这么好,就是“在情感上依然有隔阂,因为这个李老师就是唯分数论的坚定的支持者。”
提到这个班主任李老师,王开东老师举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说起自己当年在高一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作文题目是《有志者事竟成》。他当时找了三个非常好非常新鲜的材料,这篇作文也得到了81分的高分。说这个李老师打作文分,75分是一个界限,80分是一个极限,他这篇作文得了81分,显然李老师是非常认可这篇作文的。于是,在晚自习的时候,李老师就偷偷的把他叫到了门外,在昏暗的路灯下,李老师就慈祥地问他,说你写了篇很好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问完最后,图穷匕首现,最后问你中考考多少分?这个学校当时的录取分数线都是419分,可是王开东只考了421分,在班级里面就是一个倒数的分数。王开东显然非常害怕提到这个话题,但是他显然是没有办法隐藏。于是就只能告诉老师。王开东在这里说到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在昏暗的路灯下,他眼里的光一下子熄灭了,恢复了一贯的冷漠,他让我回去”。而且,到了作文讲评的日子了,一个一个评讲过去,并没有王开东的那篇,虽然,他的作文得到是最高分。因为“后来我才知道了这就是李老师的理念,他公开的宣称,多年来他从来没有见过中考不好的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创造佳绩,那些中考好的学生都是他狠抓在手心里的宝,其他的都是灵光一现或者是回光返照。这不可能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既然不可能,那么“在之后的日子里,不管我怎么样挣扎,努力,跃跃欲试,但是,李老师再也没有关注我,他的眼光再也没有为我做过一次短暂的停留,没有一次”。他说,“我灰色的高中生涯就此开始,也就此落幕。”后来,王开东选择了文科,离开了这个班级。读到这里,掩面而泣。一个高一的孩子,该有多么绝望!
王开东最后提到,也许穷其一生,我们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修正。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唯一要做的便是珍惜,便是感恩,用无限的宽容和仁爱之心珍惜每一次美好的相遇,珍惜每一个需要我们爱护的人,尤其是那些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孩子。这样,在晚年的时候,我们也许我们就会少一些愧疚。
读了王开东的这篇文章,我内心非常的感慨。人生就是一张单程票。我们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我们一直都是用自己的标准,来判定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不好的学生。但是,这个社会的美好,不就正是在于人的多样性吗?有些学生是这样的,有些学生是那样的,有些学生擅长这样,有些学生擅长那样。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的这个社会变得非常美好,可爱。
在我的20年的教学生涯当中,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美好。比如妙言,妙言自有妙言的妙不可言,她带给我们的,哪里只有快乐?还有更多的是感动。还有她那份一直在努力生长的力量,这哪里是其他人能相提并论的呢?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当中,我们真的要感谢每一次遇见,相信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给人生留下遗憾,不给未来留下遗憾。
但愿很多年之后,师生在路上相遇,尽管历经沧海桑田,我们还能亲密拥抱,还能记得对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