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学之争

上个月,我有幸听了一场关于今古文经学的讲座,但是觉得老师讲的意犹未尽,于是便自己找了几本书,读了读相关知识,遂有此文。

首先,我们先明确这几个问题:

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

什么是今文经学?什么是古文经学?

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多以六国文字书写)。

始皇帝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

如汉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那么相对应,分别研究这两门学问的学者各执己见,这就有了流派之争。简单的说:


今古文之争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
不过这里请注意,秦始皇焚书焚的只是民间书籍,他宫里其实还有官方备份,仅职司博士官能查阅。
真正把书弄没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他一把火儿烧了咸阳宫,连带着里面的藏书。这应该是始皇帝背的最大的黑锅,没有之一。

起源和发展

秦之后,因战乱,众多儒家经典和儒家学问同时消失。少数的耆老开始讲学,而儒家经书也在口耳传授之际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体文字写成。

今文经学于西汉初期慢慢开始发展,及汉文帝时期,已立有今文经博士官

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被汉武帝采纳,于是今文经学开始广泛流传,盛极一时。

汉哀帝时,刘歆领命校秘书,发现古文经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今文经博士本有异。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等于学官。(刘歆可以算是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王莽篡政立新朝后,同意立古文经博士官,古文经学在新朝开始盛行。

汉光武帝刘秀建东汉于洛阳,又废古倡今。但之后今文经学日益衰落,古文经学慢慢崛起,出现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如贾逵、马融、郑玄等人。

到了清朝,今古文之争又起,魏源、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大力提倡今文经学。

博士官:就是精通某一门学问的官方设立的学问师、教导师。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当时的博士官包含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百家都有相应的官设博士。
秦汉都保留了博士官的职位,仍有名家等学派的博士官。汉文帝时增设专研经学博士官,汉武帝后,独尊儒家,博士官职位被儒家垄断。

近代今古文之争

其实无论是两汉,还是晚清民国时期,今古文之争都代表着门户之见,利益之争。

钱穆先生也说“···两汉经学之今、古文问题···各持门户,互争是非,渺不得定论所在”

两汉间,大儒之间的今古文学之争,可直接上升为政治斗争,甚至可以说,不详说当时的政治风向,就无法懂得两汉今古文学争论的要点。

不过,我本人极其厌恶政治,固未言政治之争,且让我在文章中任性一回,各位看官勿怪。

晚清,今文学派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一书中,大肆攻击刘歆,认为历代古文经学尊崇的经典《周礼》、《毛诗》等为刘歆伪造,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钱穆先生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一书中,列举康说不可通二十八条。

“···歆(即刘歆)领校五经未数月,即能偏伪诸经,不可通二也···”

“···歆之争立古文诸经,王莽方退职,绝无篡汉之象,谓歆伪诸经,将以助莽篡乎?不可通十一也···”

凡不通者二十八条,有理有据,这一点,我同钱先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晚清今古文之争,对于后世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经学过于专门,人们对于今古文经学还是很难了解其中的差异。周予...
    黔愚公阅读 1,345评论 0 2
  • 小县城的郊外总是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一到周末,景军常常组织小弟们带着明英她们去玩,一来二往,景军与明英恋爱了。 虽说...
    晨曦晨语阅读 252评论 0 0
  • 一场由堵车引起的斗舞 由忙乱而起的狂欢 一场出租屋的四人唱 人生即是在狂欢 由歌声表达悲伤现实的无助 它会让你在看...
    财大老于头阅读 142评论 0 1
  • 大哥是一个很逗很有趣的人,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他那两层双眼皮的大眼睛。大哥曾自豪的说,我的眼睛可是我的骄傲啊…… 大...
    W仙子阅读 513评论 1 1
  • 春风缓缓蔓延,我展望四野,远近的阡陌,来来往往的草帽正频频攒动。田园里滴下的汗水浇醒了一季,又酝酿着另一季的匆忙。...
    风梦明珠阅读 18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