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鞋机;我掘了第一桶金 作者;倪孟铸
补鞋机是一种工具,虽然现在是陈旧产品,但是有相当的发明力而纪念价值!现在还有很多小乡镇在使用。温岭牧屿村还有很多户在生产。它是1963年发明推广的,很受欢迎的补鞋工具!
解放前后以来人们都穿布鞋,家庭妇女手工做的,到1953年后部分人家买力士鞋、球鞋。1960年后,穿球鞋的人才多了,少数人穿牛皮鞋。所以说补鞋机是修补这些鞋类的最佳工具,补好后痕迹不明显,不影响美观。上世纪六十年初的一天,我在插队的村看到街路旁边有人用补鞋机补鞋,很新奇,这是我见过的第一部手摇补鞋机。生意特别好,每破孔补5分钱,大孔1角。一天可摇补好多钱,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凭着自己高中的文化,平日手巧,想方设法学习制作技术。当时困难重重,身无分文,我是插队知青,要出勤劳动挣工分,怎么购买配件材料制作呢?技术问题怎解决呢?
凑巧大队有一批水田在五六里外上河塔,我和妻子住进了管理房,事情轻松了,时间充分了。因为这个偏僻地方,无人管看,这角落对我来说就是仙境瑶池啊!我慢慢购了配件,在破旧市场里买来台虎钳、手摇钻,还有大小锉刀、锤子、螺丝刀等等。刻苦钻研,构图设计,日夜研制,通宵工作。第一台补鞋机在1964年制作出来了!不是发明,是仿造!说成果,有改进!说自己是学徒吧,没师傅,是自学!这台“铁板形手摇补鞋机”,质量非常好,手摇稳定,不跳针,不断线,密度规定调配,硬度热处理,使用非常方便。接着每十五天生产一台,每台价格120元至200多元(后来制作人多了,价格处在50-80元之间)。于是,掘了第一桶金。
补鞋机看起来很简单,但构造很精密的,一个人就可以做了。熟练了两天加夜工就完成一台。我白天出勤,晚上做补鞋机,但出售是个问题,偏僻地方无法进行交易,后由老婆拿到温州市场去销售。那情景也是极端困难和冒险的,路上有“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现称工商管理所)巡查管理,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投机倒把行为,做补鞋机是地下工厂,发现要查办,不是罚款处理,就是没收。所以还是偷偷摸摸的在乡村做为好。然而,温州市内管理不严,看不上眼,这是辛苦生意,一般都没有取缔。当时温州南站附近交易量很大,每天都有一,二百人在买卖。到温州去要把产品包装又伪装,一次只能捎两台,每次都提心吊胆,好几次被 虹桥“打办”查扣,托大队书记说情,罚点钱,发还了补鞋机。我老婆买零件都是步行的,那里有农机厂,就到那里去车床加工配件,那时候坐“公共车”不方便,许多地方不通车,来回都爬山越岭,一天要走35多里路。
同大队有一叫宗新的青年,脚跛,干不了农活,且家庭经济困难。我同他父亲郑叔说,你买台手摇补鞋机给他去补鞋子,当修鞋匠,可不可以?郑叔问;什么是补鞋机?我介绍补鞋机是手工摇的补鞋机器,只要你掌握技术后,工作很轻松,坐着工作,对脚就没有关系。他听了急忙问,手摇补鞋机多少钱一台?到那里去买?我说:郑叔啊,补鞋机我已经制造出来了,已经出售了好多台,200元一台,一听200元,郑叔吓了一下,说:没有钱啊,有钱早就跟人合股做生意去了。小倪,你也知道我们生产队一年收入多少?连吃饭的口粮都维持不住,还有钱吗?我说:郑叔啊!我插队你也知道,劳动力差,少不了你的关照!这样吧,你叫宗新明天先到我家学学,学会了,补鞋机先拿去用,赚钱后再给我!因为我们是同一生产队,是邻居,不赚钱我也不会叫你干,试试吧!郑叔心在想,小倪怎么会制造补鞋机,知识青年有骨气,有办法,有能力,真比我宗新强!既然不要本钱的事,那就试试看吧!就这样宗新来了,他彬彬有礼的叫我倪老师。我教他机器原理,操作方法。他是青年人,领会很快,一听就懂,只练了半天什么都会干了。我就叫他回家准备准备,配备其他用品,明天可以出门揽活了。结果他的生意成功了!还娶妻生子呢。乐清不少人带着补鞋机走南闯北,积累原始资本,以后开办企业,成了老板。
改革开放后,家庭作坊正名了,生意红火了,钱赚多了,建了房,日子过得很舒适,达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