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下无疾讲道德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嚎而不哑,和之至也。】

【翻译】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不怕毒虫伤害,也不怕猛兽撕咬,虽然骨弱筋柔但是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不知道交合之事但是能勃起,这是精元饱满的状态,就算哭一整天嗓子也不会嘶哑,是因为他并不是因伤心而哭。像是唱歌一样,哭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解读】上一章描述了道生德又生出一系列的仁、义、礼等,是一个逐渐失去心灵感应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灵里逐渐塞满各种认知障的过程。

这章就是针对上段来说,是描述德厚的样子,讲心空才德厚,敢做才能成就,用刚出生的婴儿来比喻,德厚的人就像不懂的有危险一样,非常勇敢,精力旺盛,敢作敢为,因为他的心灵是空的,他才能掌握心灵法则。只有心里不存在任何障碍,就能做到随心所欲又不逾矩,游刃有余。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高级的心灵感应不固化,心灵会接受一切回应所以有收获,低级的心灵感应会标榜和固化一切心灵封闭,就会失去感应能力。就像量子纠缠,即要发出信号又要探测到呼应。高级的心灵感应全部接纳回应,低级的心灵感应选择性接受甚至不接纳就会产生自我纠缠,持续自恋内卷。心灵就会逐渐麻木,衰竭变成了仁、义、礼。到了礼的阶段基本没有呼应了,所以失去了心灵感应能力心灵就会一直妄动造相,心灵就会妄想以一种道德绑架的形式让它延续下去。这都是人心的欲望在一步步牵引所致。刚开始都是最纯净的波动,结果杂波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就像池塘里面丢一块小石头先产生一环波纹,当波纹遇到障碍物后又产生回应波动,回应波动和原先波纹叠加出来更多波动,结果就会越来越乱。导致最先的波动紊乱了无序,失去自我。从仁开始就标榜道了,人们逐渐变得愚蠢,而掌握心灵感应法则的人感应能充盈天地间是为大丈夫,大丈夫光明磊落,不会去选择华而不实的存在。


【解读】这是讲心灵逐渐受道德绑架的过程,心灵是本体,是无,不起波澜,一尘不染,一念不动,是电脑CPU,道是心灵感应的法则,是操作系统,即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一念妄动生万象,德是心灵感知的作用现象,心灵法则的应用。是道的应用场景。当然我们古圣先贤用了阴阳爻二进制手搓出来一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来打破思维定式,运算心灵法则,这就是《易经》。

仁,义,礼则是妄动继而引发妄动,心灵感知逐渐僵化所创造出来的妄想。

这就是周天子逐步失道的过程。什么叫失道,就是失去掌握天地间感应互动法则,失去与人民大众同心同德的能力,逐渐变成德,仁,义,礼至衰落,最后被推翻。有道之人就会离开周王室,天下大乱,天子之学散落民间,官学体系逐渐变成了各家之说,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兵家及医家兴起,最后变成独尊儒术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统治天下。

讲个故事: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当有新老师来到学校时,校长就会给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老师:

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最后以《庄子》之马蹄篇和浑沌之死来结尾:任何牺牲个体真性、违背个体感受、追求单一标准、过度驯化为代价的进步,都蕴藏着巨大的人性危机。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3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成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江和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居低处而不高傲。所以明白心灵感应相通法则的人,想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先要以思想来开导他,要想领导众人走向觉醒,必先从自身做起。所以说这样亲民的领导站在大家面前大家不会感觉到害怕而远离他,不会感觉到他高高在上而感觉到压抑。大家就会乐意推举他而不厌恶!不是说他非要去争夺当个领导,而是他根本就没想去争,都是大家自愿推举的,非他莫属。


【解读】这段千万不要以大众的价值观来认识它!这段体现了心灵感通的唯用无我性。其中的“上民”,“先民”都要理解为民上,民先,这是古代语法和现代语法的不同之处。掌握心灵法则的圣人本就无我,根本不会和大家去争取什么利益,都是大家把他推举上去的。为官者国家已经给予了终身福利和保障了,怎么能再去和大众争夺利益呢?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普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首长,故大制无割。】


【翻译】能看到男性的雄壮威武,但是坚守最初母性的柔弱包容,就会成为汇聚溪流的力量,汇聚溪流,才不会偏离道业,回归到本初,知道可以大白天下,但是坚持忍辱负重,就会成为汇聚溪流的山谷,道业就会圆满,就会回归本质,睁开眼睛大白天可以看到一切,但是还要知道依然有黑夜有更多看不见的存在,就会成为众人的表率,道业就不会出错,道业不出错就会回归到无极状态。心灵坚守在本体,质朴,无极的状态一念妄动就会成器,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可以随时随意转变为应用,但在心灵的深处这些是一个整体不割裂的。


【解读】这章是讲初心的,也是在讲如何做到心灵不动,摄守本心,让心灵回归到一念不生的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这样才能随时启用。到这里就不得不讲唯心观了,如果没有唯心观认识理解不了这些。

我们知道鸿蒙是手机的底层操作系统,一部手机不但要有底层的操作系统还要有上层的应用程序,比方微信,抖音,淘宝等都是基于底层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心灵的法则就像是底层操作系统一样,有各种参数,规则,接口等而要建立应用程序就需要知道这些参数,规则,接口。我们天天面对的不是底层的操作系统而是上层的应用程序,准确来说是应用程序产生的文档及内容,但是软件工程师们则很清楚这都是底层操作系统在发挥作用。道德经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让我们能感受到底层操作系统的作用,则我们就可以随意设计上层的应用程序来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不要把上层的应用程序当做真实和全部,这样就限制了手机操作系统的潜力。只能完成片面有限的事情。如微信不能拿来做剪辑,需要我们做的就是透过上层的应用感受到底层操作系统的能力。心灵就是人这部机器运行的底层代码。其实也没有啥代码,本质都是一按开机键瞬间产生的一团电火花而已!一开机我们瞬间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电子世界。一切活动都在这个电子场里面互动。就像电脑游戏一样,但是你要知道是在玩游戏就够了!陷进去就会过得一塌糊涂。不知道这个比喻您听懂了吗?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2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翻译】掌握心灵法则的人是以人性为标准制定政策,所以不会被推翻,掌握心灵法则的人所维护的是大众共同的利益,所以大众就会拥护。人们就会一直沿袭下去不变更。

心灵法则的感应相通用在自己身上,才是真正的开始;心灵感应相通的法则用在小家庭上才会家有余庆,其乐融融,心灵感应相通的法则应用在乡村,心灵相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心灵感应相通法则应用于诸侯国,整个邦国的人都会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如原大同市长耿彦波的事迹)。应用于天下(周王室)才会天下大同。所以说心灵感应相通的法则从自身开始来改变他人,从自家开始改变人家,从自己家乡开始改变更多人的家乡,从自己城邦开始改变更多城邦,作用于天下人才能看到天下人的改变,我就是这样看到天下人的变化的。这就是次第和顺序。


【解读】上一章以水类比描述了心灵感应法则,举例说明了心灵的功能作用。这章讲如何至用扩大和普及天下。这就是帝师在教导做小天子要如何从自身做起。如何逐步扩展到天下人。人与人之间感应相通,都是以心换心的。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翻译】心灵的感应作用描述起来就像水一样,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心灵感应不会出现定式思维,无形的水可以滋养万物生长而无争夺意识,掌握心灵感应的人无我,只会去做有益之事,水可以流到众人都不愿去的低处,掌握心灵感应法则的人能感受到心灵缺失的一面自然会去填补。水的各种属性非常像心灵的作用!掌握了心灵作用的人居住在某地,这个地方就能移风易俗;他的思想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他应允了别人从来不会失信;他管理起事物来会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作起事情来能力非凡;他行动起来时机恰当。心灵静如止水的人是无我的,从不与人争夺有,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不是在外争取来的都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所以他不会患得患失。


【解读】不要道德绑架!!!本章是在讲形而上的心灵和形而下之运用。用水来描述形而上的心灵,用如水之性来比喻心灵的诸般作用;后面一系列善是善于而不是善良,是在说掌握了心灵作用的人善于这样做,各种恶劣行为是出于人的后天属性,各种技巧、算计、失信等都是人走上社会被社会毒打后在大脑里临时存储下来的生存之术,不是出于心灵感应是违逆心灵感应的,会让心灵发生扭曲。而掌握了形而上的心灵法则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心灵都是相通,人和我的心灵都是互感相通的,也就是说其实可以看作是一模一样的心,我们都有一模一样的同一颗心,就像手机里面的芯片一样,出厂设定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心。所以运用起来也只能遵循共同利益。

心空可通万事理,

心静能愈三千疾,

心无可担千斤担!

心诚能过万重山!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说的这些话很容易理解,做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一般人理解不了和做不到的是什么呢?因为说话总要在有的情况下,在某件事情,某个机缘上来说,做事也总是抱着目的性去做。但是心灵本体的空性很难感受到,唯有做到无我才能感受到心灵的空性。感受到心灵本体空性的很少,而能放空自己处于无我状态去做事的人很宝贵。掌握心灵法则的人从来不修饰外在一个有我的形象,因为他早已感受到心灵的妙用无穷了,怀揣着七窍玲珑心这颗摩尼宝珠。

【解读】心空可通万事理,心静能愈三千疾。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9

【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大多数人都以有梦想、有追求、有收获为目标,明白心灵法则的人则处处在舍弃、解脱、放下外在的束缚。掌握心灵法则的人看起来似乎比较愚钝,也很普普通通。众人看起来好像事事明明白白一样,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则看似糊里糊涂、混混沌沌;众人讲起来总是头头是道,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往往默不作声,静待花开;众人总以有很多追求为乐趣,而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则总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快乐的活着。

掌握心灵法则的人追求总是不同于众人,掌握心灵法则的人不以低级趣味为满足,心灵时时刻刻沉浸在天地能量的滋养中。

【解读】这段就是在讲如何做到掌握心灵的法则,拿众人与我来举例对比,众人总是心猿意马,心灵外驰。明白心灵法则的人则在内求。唯之与呵相去几何?众人追求一切有我,总在塑造一个“我”,真正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则处处放下虚假的自我,明白心灵法则的人心灵总是沉浸于万物之中与道同在!就像一个俗人看到漂亮的花总想摘下来拿回家占为己有,而明白心灵法则的人则早已沉浸在欣赏和感受花色花香中。做到无我,即不受制于大脑所创造的虚幻概念,启动当下的心灵感受,心灵本身就是花!

菩提道德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三千繁花为谁开,一念刹那无我哉!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9


【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食于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兮,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


【翻译】掌握了心灵法则之后的用处太大了,可以说无穷无尽。众人眼见为实,熙熙攘攘追求外在的东西,就像过年过节赶庙会那样。就像春天来了万物云云相生那样,欲望不断从耳目里冒出来,而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则会很安安静静的看着这些事物,不动心不沾染,就像婴儿在没有啼哭时那样静静的瞪着大眼睛看这个世界。开悟者以心眼看世间,心灵不会陷入任何一处,就像没有家一样,但心灵的感知细如发丝,无处不在。


【解读】这是针对上一章更细致的描述掌握心灵法则的人和众人有何不同的。从对世人瞩于耳目的样子描述从侧面来描述掌握了心灵感通法则的人是什么样的。后面的章节一直在描述掌握心灵法则的人是什么样的。这就是《道德经》德章所描述的,德道之人是无我的!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8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熙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瞩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翻译】不走出去就能知道,不打开窗户就能看到,陷入其中反看不清真相,懂得使用心灵感应相通的人不必事事躬亲。使用心灵感通法则的人,通常心都是空的,遇到机缘时都是以对方的视角看问题。不管是面对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讲信用的人还是不讲信用的人都一贯看待不起分别。

掌握心灵法则的人看天下人每天熙熙攘攘,因为天下人的心不纯净,什么心都有。天下人都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信以为真,而掌握了心灵万能法则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以天真无邪之心来对待(孩之)。


【解读】我们前面讲的唯用,下面要开始讲无心,用不出户,不窥牖来比喻掌握心灵法则的人不必事事躬亲。把前面讲的视角一下从心行实践的角度拉到无心上。前面讲如何心行现在又讲不行而知,是因为前面心行积累够了。前面的心行实践积累已经知道自己有颗万能的七窍玲珑心。这颗万能心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为一切外在的知,明,成的现象都是人内在心灵的映射和呈现,善于运用自己这颗七窍玲珑心就要做到无心,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任何人的心,这就是他心通。只有做到无心才能随缘起大用。我们人人都有一颗万能的七窍玲珑心。无善恶观念,无言语承诺差别。天下人熙熙攘攘什么心都有,天下人的心都是浑浊不清静的,而掌握心灵万能法则的人心清净无染的就像小孩子一样。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7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唯不敢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不敢为也。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安而善谋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翻译】逞强好胜则早死,不逞强好胜则活,这两种哪种是利哪种是害呢?唯有不逞强。前一种为什么会得到天下人厌恶?会运用心灵感应因果不空法则的人做事就会处处谨慎,如履薄冰。

心灵感应的法则是不争取而众人顺从,不要求而众人回应,不号召而万众归心,这都是因为心灵感应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内在出现一念妄动,外面必然出现一个呼应。内在的妄动是因,外面的呼应是果,一因一果不曾失误!一切你看见的皆为果,因则是无形的。


【解读】勇于敢是外求,勇于不敢是无求,有求多死,无求则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参加危险活动,不过度追求刺激,懂的教育的家长不过度表扬孩子,这样容易调发出孩子的表现欲。他会一辈子活在你的看法里。懂得隐忍沉住气默默做事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指心灵感应功能很强大。眼耳鼻舌不过是心灵的探测器,但是强大的心灵感应功能恰恰受这些感官器官限制,如果我们掌握了心灵感应本身的功能,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

心灵感应的法则就像现在智驾汽车一样,电子雷达其实早就探测到路人和障碍物了,我们人的心波频率也像雷达探测,可以提前预见很多事情。遇到危险时智驾可以瞬时接管你对汽车控制权,迅速躲避障碍。当然如果被敌对分子控制也是一件要命的武器!

遇到危险时我们的心灵感应也会瞬间接管我们的身体躲避灾害。

唯有心灵不受制于感官。感官不受制于感官对象。

感官受制于感官对象,

你是你的敌人,

感官制住感观对象,

你是你的英雄。

心要役物而非役于物!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6


【曲则全,枉则生,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归之】

【翻译】想要求全就要心里受些委屈,想要有生存的空间就要受点窝囊气,洼地才能积满雨水,穿过旧衣服才能感受到新衣服的靓丽。每次一点点心灵才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一下子得到太多心灵反而会感觉到迷惑。所以掌握心灵成功方法的人,

不会太在意自己的羽毛,不太自我,不太在意自己的得失,只有不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做反而更容易达成目标。利他最终利己。只有这样做才能补全自己,做到心灵作用的回归。

【解读】前一章讲无我才能成功,这一章紧接着讲心灵的成功法则,都要违逆着心意做才能做到,任何事情要想做出成果都不会太顺心。

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反着来,也就是不能太顺应自己心意。教育也是这样,如果事事都迁就着孩子,那这个孩子也就废了,因为他的心灵不会感受到经过艰难卓绝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因为在你眼里看不惯的他就是自己的反面。要想完美自己只有利他。心灵世界里没有他都是自己和自己的游戏。这句呼应了“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不足的方面正是心灵反应需要付出努力补全的方面。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只有心灵不被固化认知所占据,是,指“万物作而不殆”这句话。灵感才会源源不断的涌现,云云相生。不断无中生有!

就像一个东西你总拿着它就会占据着你的手,让你不能再拿别的东西,所以不如放下它。就像一块铁你不断捶打它,磨损它,它就会越来越尖锐,就不能长久使用。就像金和玉装满了房子,你总要在意去守护着它,富和贵也都是别人和你同频共振后,别人给你贴的标签,如果你自己也陷入这种虚幻的感觉里出不来,不如做完就做完了。这才是心灵感通的真相。


【解释】这里举了一系列例子说明了价值本质上就是你自己心灵感应和别人发生同频共振所形成的幻象。所以要人要无我而为,不要有我。当一旦有了我的观念后,心灵法则就不起作用了,再也感觉不到新鲜东西了,再也不会有成就了,很多大学里的教授都是在吃学生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一系列举例打破虚名这个东西,一副名画,只有在收藏家圈子里面才值钱,到了收破烂人的手里一文不值,到一个快饿死的人手里还不如一块烧饼值钱,黄金只有大家共同认可下才能代表财富,比特币只有在更大范围都认可承认后才具有财富的意义,否则就是一堆电子代码。只有在大家同频共振场里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有什么好执着的?贴个标签就是专家了?只有大家认可你了,你才是专家,否则啥也不是。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也,为而不恃也,成功而不居也。】

【翻译】当天下人都崇尚美好事物的时候,恶劣的事物已悄然而生了,当天下人都以做好事为准则时,不好的事情也会萌芽。所以说人心是有和无相伴而生的,难和易也是一体两面的,长和短是比较中出现的,高和下是互补中平衡的,音和声和谐同奏的。先和后伴随出现,唯有变化才是常态,所以明白了心灵运作的法则,做事时就要看准时机和趋势,在坏事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消弭于无形,万物作而不始就是人的心一念妄动心波不断叠加而纷纷云云,层出不穷。任何成果都是天作之合,随着人心的一念妄动叠加出现的,只是我们恰好站在了正确的位置,所以人不能贪天之功。这就是心灵的吸引力法则。

【解读】本章承上节唯与诃相去几何章,更深入的揭示了心灵法则波峰与波谷互转的规律,可以叫因果定律,也可以说是中医里的阴阳法则,经络循行也是人的心灵能量感应在客体人体上出现的波峰与波谷递进,按四时规律变化转换的。当天子官学流落民间变成诸子百家学说之后,形而上的心灵法则演变成形而下的各家之说,医家则继承了心灵感应的阴阳法则。揭示了心灵法则在人体上感应的阴阳规律,儒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则均在形而上的心灵法则基础上发展演变出了自己领域至高法则。

这点也和释家的因果定律一致。

万物都是通过能量波相互关联在一起的心则与能量波同体存在,都是动态变化的,没有永远不变的,变化才是永远的。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4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

【翻译】恭敬与呵斥有多大差别?美好与邪恶有多少区别?人们敬畏某些东西,这敬畏的后面转变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警示的。

【解读】这是讲心灵感应的波峰和波谷是对等互换的,如果你强去推崇美好的很容易就制造出很多坏事物来。如果你去惩治邪恶的事物也很容易出现美好的。就看你怎么来处理和对待。掌握了心灵波峰和波谷相互转变的规律,应用在日常事物中就能游刃有余。我在想今天的阅兵预示着明天什么呢🤔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3


【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眛,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浴,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健德若输,质真若渝】

【翻译】所以说铭文记载着:明道的过程就像闭上眼睛,进入道的境界就像逐步放弃,缓缓呼气,闭上眼睛,逐步放下思绪,头脑马上就沉浸下来一样,进入细微的微念状态就像垒叠石头一样小心翼翼,放缓呼气逐步心气变微弱细腻,心灵感悟到了最底层的本体就感觉像整个被包裹着,沐浴其中那样,那种样子就像刚才还是大白天但马上天就转阴沉灰暗下来一样,心灵沉浸其中会感觉无比喜悦和享受感觉不够那样。能量就像天地给我们心灵源源不断的输入,纯净的能量没有任何杂质。

【解读】我们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开始逐步产生气感的感受,进入各种事物中,描述心灵感应的样子,到这里就从气感的妄动回归到一念不生的平静的状态了,明天开始就要看万物运行法则因果不空的境界。也就是开始解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篇了。也就是心念妄动也是双向的,即要受我们心灵感应控制又有独特的运行法则,这就是涉及到薛定谔的猫和量子纠缠原理了。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2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空,其用不窘,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炅胜寒,静胜躁,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翻译】真正悟道者平时看起来就像无能有缺陷的人一样,但是在处理问题时才显露出来,真正悟道者平时看似什么都不知道,但是遇到状况时马上就有解决办法出现,真正堪当大用的大材看起来好像弯曲的,技术上真正的大师做起事情来看似很笨拙。真正的辩解其实是无话可说的。就像火热胜过寒冷,安静胜过躁动一样,要降服自妄心,让心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才能看清天下万物的真正状态。

【解读】这是在模糊描述讲心的样子,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都是在说七窍玲珑心的功能,道成之前以术显,道成之后万法生,悟道者的眼中平时看起来非常普普通通,但是遇到“机”时才能把握时机伺时而动,显现出来。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不显露痕迹。我们不妨编一句对应的话,大医若笨,真正的懂医道的医师你问他什么病怎么治他根本不会,但是当遇到病人时他马上就会治疗方法,因为他不是以法治病,以法套病,而是心生万法。道心会生出来种种方法。但是平时心里啥也不装,看起来像是空的。炅胜寒,静胜躁,胜,就是降服的意思,这是在教我们唯有清净心才能看清天下万事万物的真相。

从美言章开始讲善用其心,接着讲感受上的软和硬,生和死,再接着就讲要心念细微进入日常事物中去磨练,到了本章就开始揭示了道心运用要清净。没有前面心行的功夫悟不到这种境界。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翻译】上等人感应到道,就会默默去做,中等人感应到道,也做但也怀疑,下等人只听别人说,还会哈哈一笑,从不当真,哪怕再小的代价他也懒得去理一下。

【解释】闻就是心灵的感知,心灵感应。这篇强调心行的重要性,只有去做才能得道。上等人在默默心行中感应到道,中等人因为行动力不足,虽然也能感应但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下等人几乎没有行动力,仿佛什么都知道了一样,压根就不屑一顾。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上等人的心灵感应的大门是打开的,他们会都想去探索和尝试任何事物,在他们心里世界都是新鲜的,中等人的心灵是半开半闭的,有时还受制于自己的固有认识,但他们也想着突破一下,而下等人直接就自我封闭在自己的固有认知里了,活着就跟死了差不多了。

天下无疾解《道德经》2025.9.1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人弃,善物故无弃才,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翻译】善于做事的人都是从微细处做完,善于表达的人说话方方面面精细到滴水不漏,善于筹划的人不借助外挂都能精细打算面面俱到。善于隐藏的人根本没有破绽被人发现。善于设捕猎陷阱的人不用明显的绳子等工具,猎物怎么也逃脱不了。以上这些都是依靠心灵微细的感应能力实现的,时时处处都要启动这种能力去帮助人们做事,这样人直接心与心就会交互在一起,具备这种心灵互通能力的人都有其用武之地,只要有心万物可用!像这些人拜师学习,帮助那些还没有开启心门的人,不要神话老师的技能而束之高阁,不要放掉施展的机会,也不要居功自傲,那样会关闭心门,这是心灵开启的绝妙之处!

【解读】一念妄动首先是感应到的是低频的存在。要先把心感知功能有了前面柔弱和刚强的区分能力了,接着就要在具体的事务中去磨练细致微信的心力,这段就是教小天子们在具体事物中处处从细小的地方着眼入手,要做到把心念能力注入到事物极细小的之处,做起事情来就不会笨拙,就能不露痕迹,所以举了行动,说话,计划,存储,打包等各种日常劳作,需要处处认真用心细致入微的去做工作,这些工作都是要无私奉献来帮助人们,所以人们的心就会团结聚拢在一起,就像没有任何东西无用可以丢弃一样,所以在生存技能上向各个方面厉害的老师学习,而那些不擅长做事的人笨手笨脚的人,他们就是你帮助的对象,也是你施展的机会,要亲近不能远离那些能人,更要爱惜和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虽然从这些工作中你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但是也不要居功自傲,一旦居功自傲了就会关闭通向心灵感应的大门。这是心灵作用的奥妙所在。

——天下无疾解读《道德经》2025.8.3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梗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翻译】人的婴儿时期都是柔软的,到老了死亡了身体就会变得僵硬。万物草木鲜活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枯萎凋亡的时候才会变僵硬。所以说僵硬的感觉是走向结束,柔软微小的都是生机盎然。兵器太硬了就会折断,木棒太硬了也会折。所以强硬刚猛的化为下等的存在,柔弱清淡的划为上等的存在。

【解读】这篇直接讲心灵最直观的触摸感受的,清气生天,浊气生地,天圆地方,天柔地刚,心灵感受的高频的事物都是方大僵硬刚直,成形固化和死亡的事物,心灵感应到低频的事物都是细小微弱柔软舒适通透和充满活力的存在。心灵感应能力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频到高频逐渐产生和出现的。摒弃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守住自己的柔软的一面,不故意显露不过度表现,才是真正的生机盎然。圣人传心不传术和法。

——天下无疾解读《道德经》2025.8.3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组合成轮毂,只有中间有个孔,就能做车轱辘转动起来;烧制粘土做成器皿,只要中间镂空出来就能得到一个器皿使用;开凿出窗户来,只有凿空墙体,就能有居住的房子使用。我们的心灵也是这样的,需要不断放空才能不断从无中生出有来为我们所便利使用。

【解析】前面举了几个案例说明了有为体,空为用的道理,是为了后面这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帮助认识我们认识心灵的功能。《道德经》很像一本教人如何做一个圣人的教课书,一步一步教人变成一个会使用心灵能量的圣王,第一步就是让人知道如何使用心灵感知的能力。就需要不断清理和放空自己,不要被固定认知局限住心灵。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陆陆续续翻译出来一些章节,帮助大家逐步建立我们真正华夏正统思想的唯心的世界观。

——天下无疾解读《道德经》2025.08.29[愉快]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五色能让我们的眼睛看不清,五音能让我们的耳朵听不真,五味能让我们的味觉失灵,驰骋畋猎能让我们的性格越发癫狂。难得之货能使得别人总惦记着你。所以做心的主人,就要摒弃这些外在的诱惑而关注自己的内在。

【解读】上篇讲有和无的道理,要做到清理放空自己,下面这篇马上教我们方法,这篇讲内外的道理,为腹就是守住自己内在的东西,为目指前面五色,五味,五声,驰骋畋猎,从驰骋畋猎也可以看出来这本来就是说王公贵族的孩子们经常玩的打猎游戏。这篇承接上篇有和无的道理,前面放空了,那么很快就会被各种诱惑填补上,所以这里直接告诫外面的各种诱惑有什么坏处,需要守住自己的本性。不要贪求外在。

——天下无疾解读《道德经》2025.8.30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翻译】理解别人的人,有机智,只要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慧明白的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或能力,只有超越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的人内在富足(那些不知满足的人才是内在的贫穷),明知不行强去做的人有志气;不失去自己本性的人才会长久,身体死去了但是人们不忘记他们才是长寿。

【解读】开始讲有和无的道理,明白了要经常放空清理自己才能继续从无中生有。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接着教方法先要摒弃各种眼耳鼻舌身的诱惑,守住内在的本心,这就是讲内和外的道理,下面就是举了几个相对的案例来讲心的能力要放在哪里,要怎么学会使用这些能力,究竟是努力去钻研别人—知人,还是努力来提升自己—自知,战胜别人—胜人,还是战胜自己—自胜,内在满足—知足,还是强夺别人,有志。不是有志气而是有个小目标心上有个小矛头“志”,不失其所,所就是所为,有所为而活着就是有所求而活着的人可以活的长久一点,赚点,积累一些财富,资源,但是真正做到无求无私奉献的人才可以被人们永久的纪念,万寿无疆!“寿”是对应“久”而言,这篇讲心能力的取舍。

因为《道德经》是周文王制定出来教导周公和召(邵)公的教材不是老子创造的,老子只是一个守藏史,图书管理员不是著作者。是周文王教导下一代国君的教材,因为要做下一代周天子,天子的权利太大了,所以必须知道自己的界线在哪里,不要去和别人抢夺资源。

—天下无疾解读《道德经》2025.8.30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真理从不修饰,修饰的言辞都不是真理;大道理不会复杂,复杂的都不是真道理。好人不会占有很多,占有很多的都不是好人!明白心灵法则的人他不会私藏,给予别人的越多,他就会从无中发现越多。所以心灵的基本法则就是无私奉献,成人之道,就是去做而不占有和停滞。

【解读】这是全篇开篇,首先要说明的。也是帝师开课的开场白,《道德经》全篇都是在讲心灵运行的法则,全篇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即:宇宙时空的运行法则就是人类心灵的运行法则,从最简单的开始一步一步引领人摒弃人的动物贪婪和私欲属性,开启人之所以是人的光芒人性!只有掌握人性的人才能成为天之骄子,才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大同社会。

——天下无疾解读《道德经》2025.8.30[愉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