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你真的知道吗?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

那时候的我,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真是人生中知识最巅峰的时刻啊!

而现在,好像除了玩手机,啥都不会了!

这个段子自己每次看了以后会心一笑,但是真的是深有感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考前突击强化,集中练习,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过不了多久,那些知识就全都还给老师了。

因此,高中时期成了我们人生最博学的阶段,高考结束后,知识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可是为什么还有的人,在很长时间后,依然能够记得所学的知识呢?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有心理学家让两组人数、智力相同的学习小组,分别读一份关于历史的材料。第一组在一天内集中读5次;另一组则每天读1次,5天读完。

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距多次测验结果,发现5天间隔练习比1天集中学习的成果保持时间要长。

这似乎与我们传统的认知不太相符。我们通常认为短时间内频繁的集中练习能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不管是在我们上学时,还是在我们工作后,都有很多浓缩到一周或一个月的突击培训班,承诺迅速见效,让我们的水平显著提高。

为考试进行的填鸭式学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看上去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没准能让你通过第二天的考试,但等你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大部分资料早就被遗忘了。

事实上,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而间隔练习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很多人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很多人不知道,艾宾浩斯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间隔效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间隔效应说的是,把学习的时间节点展开,要比在一个时间段一次大量学习的效果好得多。

艾宾浩斯曾尝试去学、去记一组由12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音节表”,如果他在头一天练习了68次、第二天练习了7次,便可以毫无差错地复述出来。

可是,如果拉开每次学习的间隔,在3天的时间内总共只复习38次,他也一样能做到分毫不差地复述。

当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所以,我们与其集中地一次性学习4小时还不如将4小时分配到4天,每天练习1小时。

很多人提到“刻意练习”,就会想到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一样东西反复练习,觉得狠命重复就是具体做法之一。

但是研究发现,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

就像现在的早上起床去花一个小时去练习自己的演讲,再花一个小时去写作锻炼自己的文笔输出,两个动作相结合,每一次都能够迸发出新的灵感,因为在写作的时候,你会想到怎么样去演说,在演说的时候怎么去写作。

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比集中练习来得慢,对知识的掌握要慢得多,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见效太慢,而很少被使用。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近来的神经成像研究证明,多样化培训的确会有好处,进行不同种类的练习会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

通过多样化练习学习技能要比集中练习有更大的挑战,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多样化的练习能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学习金字塔


所以不是简直简简单单的去重复一件事情,就能够去把它做好,而是要多样化的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以及去把知识用出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