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闲

现代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都很紧张,每个人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而且都是一些紧急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些事儿对你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它们不紧急。那就先放着把,放着放着就变成非常重要且紧急的事了。所以人们会感叹到所谓成年,大约就是习惯了做“该做”而不是“想做”的事儿吧。而且有时你连必须做的事儿都做不完,所以你需要“时间管理”。

以我之见,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做必须做的事儿。

先说简单的。比如有个作业必须周五交。如果到了周四的晚饭时间你还没写,那么对周四晚上来说,写作业就是你必须做的事儿。但是,同样是写这个作业,对周一来说,它就不是必须做的事。

周一是个什么情形。你可以不写这个作业,也可以写。如果你选择写,那是你的一个主动的选择 —— 你手里有主动权,你不是被人用枪指着头,你充满控制感。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作业写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做的事儿”。如果你始终领先于你的时间表,你就会少了很多必须做的事儿。

几年前一个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一个心理学家(尔德·沙菲尔)写了本书叫《稀缺》,说贫穷和忙碌会把人陷入一个特定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又会进一步限制人的发展能力,使得穷人更穷。

这本书里有个概念叫“余闲”,英文是“slack”。这个概念听起来非常新颖,因为此前人们完全不重视余闲。Slack 这个词在英文中带有贬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穿个拖鞋听着随身听,谁跟他说个什么事儿他都心不在焉,用东北话叫“混吃等死”的人,就被称为“slacker”。但是 slack,在《稀缺》这本书中是个褒义词。

余闲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很多自诩高效率的人认为应该可丁可卯地利用资源。但是《稀缺》认为余闲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你不必须选择。如果你手里只有几百元钱,买什么东西就必须做取舍 —— 也就是 tradeoff。要买衣服,可能就不能买书了。但是如果你有很多钱,你就可以既买衣服又买书。

更重要的一个好处是你不怕犯错误。如果时间或者金钱是可丁可卯的,你选择做什么事情就得非常谨慎,一旦选错就是巨大的损失。但如果你有余闲,你就可以积极探索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事情。看场电影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时间少的人只敢看人人都说好的电影,有余闲的人却可以探索小众的东西。探索需要代价,创造来自浪费。

《稀缺》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应该翻译成“紧缺”,书中描写穷人一种紧缺思维模式,用的例子主要是金钱上的贫穷。但是紧缺思维的所有表现,你都可以类比到时间上的贫穷。一个忙碌者可能有很多余钱,但是因为没有余闲,其实是个时间上的穷人。

穷人一直都在做取舍。就这么一点钱,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同样地,如果你只有这么一点时间,要多跟一个客户见面,就不能陪孩子出去玩了。

大多数穷人都有一个想法“等我有钱了,我就有时间陪伴我家人、做我想做的是了”。其实他们都搞反了,他们把钱看得比时间还重要。其实应该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有了余闲自然就会有余钱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次认真思考“余闲”这个词,是因为《稀缺》这本书。作者说到: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说的通俗点,就是没有...
    生命本来就是没有名字阅读 4,280评论 2 11
  • 稀缺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收益,体现在专注红利上的回报。但稀缺更多的是会造成更多的稀缺问题。 比如权...
    馆员日省阅读 2,523评论 0 0
  • 稀缺很容易造成管窥之见。那么我们该怎样才能避免稀缺带来的问题呢。 作者认为稀缺会让大脑持续关注稀缺的东西。这样大脑...
    马惠良阅读 4,302评论 0 0
  • 这是李小小梨的第17篇原创文章 之前,我一直以为缺钱,缺觉,缺能力,缺技能,啥都缺,是一种“资源稀缺”。直到最近读...
    李小小梨阅读 3,853评论 2 10
  • 01 混混沌沌,白茫茫一片,只有一束亮光在前方。小琳不知道这是哪里,漫无目的地走着。从光里走出一位老人,看起来和蔼...
    Cassy张阅读 3,471评论 1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