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都,国际大都市勿出国际洋相!

   重庆和成都有很多地名叫“黄葛X”却错写成“黄桷X”,属于典型的文化常识错误。比如“黄葛垭”得名于黄葛树,该地名在清代《巴县志》中已有明确记载,“黄葛”的称谓更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水经注》里就已出现了。但民国时期部分地图误写“黄桷”,20世纪50年代后官方文件沿用错误,导致误写扩散。有关部门在地名标准化过程中未严格考证,使错误名称“转正”。

  文字应忠实记录语言,而“黄桷”在口语中仍读作“黄葛”,形成“写错读对”的矛盾现象。官方与民间称谓长期割裂,造成文化认知混乱。 由“黄桷”还衍生出“黄桷坪”“黄桷小学”等系列错误名称,甚至影响教育机构命名,误人子弟!

  “黄葛” “黄桷”孰对孰错曾引起很多争议,争议本质是书面误写与口语传统的割裂。“黄桷”者认为,历史文献虽记载“黄葛”,但民间长期使用“黄桷”,已成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黄葛”者则认为错字地名有损文化严肃性。 且违背语言逻辑:“约定俗成”需满足“名实统一”,但“黄桷”既无对应口语(民众仍普遍称“黄葛”,进一步说明“黄桷”并未真正“俗成”。),亦未被权威词典或植物学承认。其“约定俗成”之说缺乏语言实践和学术支撑。

  “黄桷”的流行是源于民国时期书写错误或方言音近似导致的以讹传讹,但这种“惰性”不能等同于语言规范中的“约定俗成”。真正的“约定俗成”需兼顾历史渊源、大众实践与学术共识,而非对误写的妥协。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言,需从群众实践中来,但需经得起科学检验。 纠正误写是对历史与科学的尊重。所谓“约定俗成”实为对误写的强行合理化。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林鸿荣老先生曾专门写了篇《黄葛树考证》,为黄葛树正名。其后《中国植物志》出版。这是当前中国最权威的植物学工具书。《中国植物志》明确记载该植物为“黄葛树”,非“黄桷树”,为争议画上了句号。

    法律层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公共领域使用规范汉字,“黄桷”作为错字不符合标准。


  黄葛树作为重庆市树,承载地方记忆,并且是四川盆地所有“黄葛X”地名的来源。保护文化不应以容忍错字为前提。 地名作为文化载体,若长期保留明显的错误,可能削弱其历史真实性。可通过注释说明历史误写,但公共标识应优先使用“黄葛”。

  错字地名还可能在国际上产生不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和国际交流三个层面。以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语言规范冲突:重庆、四川“黄桷”地名因误写“桷”字(实际应为“葛”),导致书面符号与口语传统割裂。这种“名实分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易造成认知混乱,尤其当外国游客依赖官方标识时,可能误以为“黄桷”是正确名称,而忽略本地人实际使用的真正的正确名称“黄葛”。

  学术严谨性质疑:若错字地名被纳入国际旅游指南或学术研究,可能被视作管理疏漏。例如《中国植物志》明确记载为“黄葛树”,而“黄桷”的误用可能削弱中国地名管理的权威性。错字地名可能被国际媒体调侃为“文化笑话”,损害城市形象的专业性。

  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共领域需使用规范汉字。若错字地名频繁出现在国际交通标识、外交文件中,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语言规范化的信任度。


  主管部门虽承认“黄桷”为误写,但因历史沿革和改造成本暂未全面纠正,这种妥协可能被解读为对错误缺乏严肃态度,与国际城市治理的严谨性要求形成反差。

   地名作为文化符号,需平衡历史传承与规范管理。国际传播需精准对接目标受众的认知习惯,错字地名的模糊性可能阻碍这一进程。若放任误用错字地名,可能会沦为笑柄。应该坚持“名实相符”的传播原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71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6,036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55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610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3,5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