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074年,苏轼来到了密州,没错,他“又”被贬了。不同他人一样,这在他看来是如此的平常。
既来之,则安之。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的风情习俗,开始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安定了下来,自然也要开始找点乐子。发现园子旁边有片高地,大概是修筑城墙时用到的,一想这不正是以后可以喝酒吃烧烤的好地方,说干就干,于是就派人收掇收掇搭建了一个新的高台。
弟弟苏辙看大哥有此雅致,也来了兴趣,为此台提名——超然。
东坡看到后甚是得意,登上超然台,心情大好,大笔一挥,流传后世至今的《超然台记》自此而生。
至于我们今天读过的《水调歌头》《江城子》等都是传作于此。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句话不可谓不贴切,纵观东坡一生颠沛流离,旷世才华饱尝嫉妒的折磨,被贬到祖国各地,甚至流放到海南。无论境遇多么的悲惨,苏轼始终保持乐观。每次贬低的同时都会有文学上的提升,东坡先生就是用这种方式抗衡着人生的碾压。
诗酒趁年华
一句话道出了苏轼的超凡境界,人生短短数十载,又有多少时间可以肆意挥霍潇洒呢?即使一生于宦海中沉浮,也要能做到自我超脱,进退自如。
对于我们来说,诗酒趁年华,有人会理解成及时行乐,有人会理解成自由不羁,还有人会理解成自我奋斗。但不管是哪一种,看重的无非就是名、利、情、爱这几样。选择任何一种,都意味着有取舍,有代价。选择了它,就要承受它。
年华不是只针对青春年少,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华,都不容轻视。在这个自由奔放的时代,诗酒趁年华,趁的不只是一个好的时光,更是遵从心中那份美好如初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