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ho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1]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之前。
【赏析】
据唐代孟棨(qi)《本事诗》记载,唐德宗非常欣赏韩翃的《寒食》一诗,特意擢拔已闲居多年的韩翃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云:“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说明韩翃的诗在当时得到了统治者与权贵朝士的一致赞誉,可见诗人在当时的名声之响亮。后人解读这首诗时,认为其主旨在于谴责中唐之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那么,韩翃是如何做到意含讽喻而不被讥讽对象觉察的呢?
寒食节是一个特殊的缅怀前人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吃冷食,并在门前插柳。由于寒食节时值暮春,正是城春花飞柳斜的好时光,也是人们踏青赏春、纵情游览的好时节,节日本身的伤感氛围则被淡化。不过归根结底,寒食节终究当以怀人寄思为主。
诗人却选择这个特殊节日,极力描写宫廷生活的闲雅富贵。
前两句着意描写寒食节的长安风景。“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人以春城代指长安,一方面交代时令,另一方面写出了长安春意盎然的总体特点。“无处不”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语气,使人感受到处处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春趣。寒食节有折柳插于门前的习俗,所以诗人特意写柳:“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二字紧扣诗题,柔和的春风拂着皇城里的柳树,柳枝随风摇曳,分外婀娜。一个“御”字,把镜头从整座长安拉近到皇城,也为下文描写贵族官宦的寒食生活埋下伏笔。
按照唐朝的制度,寒食及清明,皇帝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以示皇恩。韩翃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这一制度嫁接到汉代,看似描写“汉宫”生活,实际上仍是在写唐代宫廷。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两字表明时间的流逝,开启下文,描写与前两句中的昼景完全不同的夜景。“蜡烛”“轻烟”是与寒食节禁烟习俗相悖的意象。家家户户皆禁烟火,但“五侯家”却可燃烛生烟,写出了宠臣近戚享有特权的现实。关于历史上的“五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东汉大将军梁冀擅权,将其五位族人皆封侯;一说是东汉桓帝时同日封侯的宦官单超等五人。这首诗中以五侯代指皇帝的宠臣,联系政治背景,诗人指的是中唐以后专擅朝政的宦官。
清代学者喻守真认为,诗人写“花”偏说“飞”,写“柳”偏说“斜”,下字已含轻薄之意;尾句不说别处,偏说“五侯家”,则是明指宦官得宠,故而才能传赐蜡烛。清代衡塘退士也说:“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
诗人落笔流畅,语言清丽,以闲适的笔墨描写美丽的春景和雍容闲雅的皇城生活,正是这种温和的态度和宛转的方式使诗意极为含蓄,以致被讥讽的对象也被其诗才折服,只注意其中的承平景象,而忽略了寓意。全诗含意深刻,不加讥刺,而已甚于讥刺,可谓讽喻、兴怨诗中的一首妙作。清代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评价:“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用这句话来评价韩翃的《寒食》,再恰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