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年纪小但有自主决定的能力,而有的人虽然已成年,却习惯依赖父母、依赖他人。
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没有培养其自主决定的能力。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在中考、高考、找工作等关乎孩子的大事件上,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的,但孩子的表现并不尽人意。
殊不知,孩子自主决定的能力在大事情上体现得更明显,但自主培养是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决定中。
杨泓和张轩溢母子在共同创作的书籍《积极养育:培养自驱、坚韧、有爱的孩子》一书中,认为:“无须有什么大框架或者有什么大事件发生,让孩子在尊重彼此意愿的前提下,从生活中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开始,自己做决定。”
孩子在生活中的小事情里都没有自己做过决定,遇到大事情更是拿不定主意。
作者张轩溢从小在家中,杨泓父妇就非常尊重他,给予了其在小事情自主决定的权利。
有个周日中午,杨泓一家三口决定用外卖来解决午餐,可是他们三个人想吃的东西都不一样,并且不在同个店里,怎么办呢?
他们家没有要求谁非得迁就谁,或者谁要主动妥协,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点餐。
就这样,那一顿午餐,杨泓父妇吃的披萨和老北京鸡肉卷来自必胜客和肯德基,而张轩溢点的是麦当劳的辣翅。
培养自主能力,就是从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简单的选择开始。
很多父母嘴巴上也是这么说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是这样子的。
如周末,有一位妈妈问孩子想要吃什么,孩子明确告诉妈妈想吃排骨。可这位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时并没有买排骨,只买了五花肉。
吃午饭时,孩子不是特别有食欲,吃得不尽兴,其妈妈还在一旁责怪孩子不懂事,不懂得感恩,挑三拣四。
问了孩子又不尊重其感受和选择,而是把自己的选择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下次还会去做决定吗?
作为父母,你是否也有过同样做法?我就犯过类似的错误。
记得前个周末,我和老公带二宝去万达的室内游乐场玩,午餐和晚餐也都在外面解决。
我们中午是在万达的恩尚拌饭餐饮店点餐,二宝点了鱼仔海苔拌饭,我从他的大碗里舀了一小半碗拌饭吃,觉得这拌饭没有什么菜,味道太淡了,不合我的口味。可二宝却吃得津津有味,很快就把碗里的拌饭吃完了。
晚上,二宝还想吃拌饭,于是我们又到中午的那家饭店去吃晚餐。没想到,这一次二宝还执意要点中午吃的鱼仔海苔拌饭,我当然不同意,就对他各种劝,希望他能按照我的意愿点我看中的另一种口味的拌饭。
但是不管我好说歹说,二宝就是不同意,坚持要点中午的那道。好在他爸劝了我,我才妥协了,尊重孩子的决定,点了他要的拌饭。
此类小事情还有很多,如周末在穿衣服上,二宝选了他比较喜欢的一套衣服穿了,但我觉得周末在家不出门,就要求他穿旧一点的衣服,如果出门就非得让他穿新衣服。
或许,我可以不赞同他的决定,但也要跟他说道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至于最后他怎么决定,全由他做主,而不是我强迫他非得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在小事情上,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或每一次孩子决定后父母又否定,这样不尊重孩子的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即自己无论怎样选择最后都会被否决,以后就没有做选择的必要了,等着听从父母的安排就够了。
其实,生活中,这样简单的小事并不重要,应全权放手,由孩子自己做主,过多的干预或否决都不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